火车站台上,挤满了背着沉重包裹的人,他们脸上充满了复杂的表情,既有喜悦,亦有担忧。他们是农民工群体,社会的底层,所谓的弱势群体。
每到过年,“春运”一词,会成为过年时候的话题。因为每到农历腊月初八以后,沿海地区会有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人口流向了祖国的广阔的内地,因为有数以亿记的农民工要回家过年了。一线二线的城市突然变得空旷,甚至人烟稀少了,远没有平日的繁华和活力。
为什么会有“春运”?为什么每到过年会有几千万甚至几亿的公民会长途奔袭?因为农民工家在内陆,可工作的地点却在沿海,陆地距离相差几百甚至几千有的过年要横穿半个中国!
回过头来,为什么他们要去沿海工作,而不待在家里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好吗?回答只有一个,-老家的收入养不起一家人。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现的初级阶段,各项制度并未完全建立,公民要消费的地方太多。孩子的上学要花钱,父母的赡养要花钱,一家人有人生病了要花钱等等。由于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滞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等。对占中国人口比重65%的农民群体来说,靠种地养活不了自己,所以,他们必须背井离乡,打工养活自己!
农民工这个群体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结构性问题,地区发现不平衡,产业结构不清晰,不完整。国家在推行城镇化,倒是城镇化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城镇化。
农民的问题是大问题因为农民群体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之一,农民是国家最具有创新性,最遵守法律最注重信誉的阶层。农民的问题不彻底解决,国家经济的发展就会面临“马桶效应”。
那么,如何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呢?
答案就是改革农村金融,释放金融活力!
为什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历史就可以看出。贷款权下放到乡镇,农民可以贷款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都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是正确的政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实现了脱贫,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国家收回了基层贷款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所以,农民想要购买农业机械没钱,扩大生产没钱,等等。农村的金融环境开始逐恶化,慢慢的没人在愿意种地,因为收入太低,为了养家糊口,男女老少,只要还具备劳动能力的都出去打工,把老人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农民工”成了一个新的代名词,一个没有归宿感的群体由此而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喷薄而出。
若要国家经济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则必须重视农村经济,必须开放农村金融。
优惠的贷款条件,会极大的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会强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利于国家层次的经济结构优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战略性的改革。开房农村金融的改革红利有太多太多。数十亿的农民等待着这一政策的诞生,因为,这完全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
所以,改革开放,不仅要开放城市,也要开放农村。因为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历史告诉我们,农民是最具有创新性的群体,也是又具有信用的群体。相信农村金融改革会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