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体局局长们,以各地特色风景为背景,纷纷“变装”演绎,或侠客仗剑行走天涯,或红衣白雪策马奔腾,或千年银杏树下一壶酒……从办公室走到镜头前,文体局长们用各色各样的扮相出境,“花式代言”推广当地的文旅产品,可谓“火出了圈”,也衍生出了不少“网红局长”,在网上和网下都掀起一股热议的浪潮。这一话题虽热,但各级文旅干部应冷静思考,如何规范文旅代言,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不可否认,文体局长们的“花式代言”巧借了网络流量的优势,推介家乡,展示鲜活可触的特色文旅资源,营造了宣传声势,放大了推广效应,为旅游文化行业复苏助力。“网红局长”们出圈的地方,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广为人知,再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为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现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人们联系交流的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也随着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文体局长们带头学网、用网,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放下身段走向流量的风口浪尖,把网络流量转化为发展红利,这本身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胆的尝试,也是善用网络开展工作的一种创新突破。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索,应该有更多的鼓励和包容。
但流量是把双刃剑,在带来红利的同时,也要警醒不被流量“反噬”。正因为正襟危坐的官员形象和耍帅斗艳的网红形象的形成巨大反差,才使得这些“网红局长”们走红网络。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局长的职务特殊性,与其附加的政府公信力和公务员正面形象为背书,如果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群众拍摄同样的视频,是不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热搜,也不可能形成流量几何式增加的效应。对于领导干部的此类网络行为,应该首先是公益行为、公共形象,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和规范,要依规依纪依法进行,严守法律法规和有关的行业规定,严守纪律要求,不从中获取个人利益,保证“出圈”而不走样。否则出现网络负面舆情后,不仅干部本人得到“差评”,更会直接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对于“网红局长”现象,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热度总会过去,局长们再“卷”下去,观众会审美疲劳。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推广的本质,要不忘宣传地方和带动旅游的初心,要认真听取网友们的意见建议,把握好内容尺度,不以吸引关注度为导向,不以审丑和猎奇为目标,回归宣传地方的本质,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这才是真正造福于民、助力发展。
作者:何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