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写名人传记,一定是为名著。罗曼•罗兰是中学时家人就极其推荐我的作者,特别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因为译自傅雷先生,更是推崇。可惜,年少的我既没有对西方文学的好奇,也没有内在中英语言互译能力的支撑,当时读得囫囵吞枣,而今已面目全非。仅对作者的名字总有遐想,就像是一朵花的蔓延绽放,充满了浪漫纠葛的气息。
名人传记录了三位名人,就我手中的这个版本,贝多芬占50页,米开朗琪罗占100页,托尔斯泰占140页。应小朋友之邀,先读米开朗琪罗。
记叙从序篇开始,虽说是序,却是之后篇章的浓缩。这个褊狭、激情、狂热的天才,又是胆怯、孤独、纯洁的人儿。他的一生都充斥着激烈的矛盾,也并不因爱而释然,始终痛苦,始终纠结。常人无法理解的状态,之于他反是常态。所以,我看完序,就觉得很颠覆认知。阅读在于知我不知,米开朗琪罗再不是历史书上文艺复兴三杰的名头,更不是大卫雕塑的联合体。他在罗曼罗兰的笔下,是一个你想了解想接近想抚慰的活生生的人。
上篇——斗争,着重于力量的表达。是米开朗琪罗及至六旬的足迹回顾。从激情的力量到崩裂的力,再到绝望,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大多不完整,还有他身理机能与体能的消耗,和个人追随革命洪流的摇摆不定。他总是既服务于历任教皇,又认为是被逼无奈;既拼劲全身气力,又饱受疼痛折磨;既内心悲观,又充满着热烈的共和思想。在阅读中,被这种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牵引着,感觉他最大的能量没有被释放,流传于今的作品一定不是他的最高成就。但又觉得若不是当时的时代,若没有这样纷繁的纠缠,他的天份也许并不能由此激发,乱世方出英雄,平淡只会更淹没他的才华。
下篇——舍弃,更是激情暗淡,年岁已高,回到他内心追索的过程。爱情,非于男女情爱,是欣赏、信任的同性或异性之爱,由此理解柏拉图式爱情的表现形式。信仰,始终认为自己是被上帝安置在这个位置上,怀着对上帝的爱服务一辈子。孤独,是追逐他一生的,年轻创作时他不喜人跟随,年老依然孑然一身,愈发形单影只形影相吊。读这一篇章,会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景象浮动在我面前。他有不屈,无论是身体还是创作,但也有屈服,那是生命迟暮时对天时的顺从。
结束语——死亡,久盼不来的死神终于来临。他是艺术家,但更是诗人,诸多诗句读来意犹未尽。“疲劳肢解了我,撕裂了我,压碎了我,等待着我的归宿,就是死亡……”“幸福的灵魂,时间在其中不再流逝”用诗句记录下临终前的体验,让人感同身受。
这便是米开朗琪罗,他神圣痛苦的一生。罗曼罗兰的结语悲怆而又有力量。品之悲痛,亦有释然。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光辉印记的人,必有你我所知的荣耀,和你我所不能看见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