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生和生活在城市的我来说,赶集对我是个极其陌生的词。我只知道农村的“赶集”就好像城市中的自由市场,但从未见识过。
一天早上上班,事情不多,同事X跟我说附近的镇子上今天有集,问我想不想去见识一下,听到这番话,立刻心动。
我之所以不喜欢这份工作就是因为需要被紧紧的锁在工作上。我是那种好奇心很强,喜欢冒险、满脑子奇思妙想的人,于是我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总是难以融合,这是我困惑和纠结的最主要原因。现在想来也许那就是年轻的力量,充满探索的欲望,那是前进的动力。但过了年少轻狂的时期,稳定与平静便成为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方式,这应该和年龄息息相关。
X同事比我大7、8岁,不到30,性格开朗,也很喜欢开玩笑,家境不错,因为那时候有摩托车代步的家庭经济条件还是很不错的,是典型的农村新青年。我听他这么一说,眼睛发亮问:“集是不是就是农贸市场?你真的带我去吗?咋去呢?”
X说:“和城里不一样,你去了就知道了,离咱们这儿不太远,骑我的摩托车。”
真是说走就走,主要是那天局长去开会了,管我们的“家长”没在,大家便自由许多。
我坐上他的摩托车后座,一路风尘仆仆,路况还算不错,都是柏油路,但即便这样我也是被颠的七荤八素。
路上他还带我去了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小景点,是唐朝一位伟大诗人的故居。诗人当年为啥选择住在这儿不得而知。院子不大,但院内的古树证明了这个小院落的历史。因为是国家保护院落,每天都有人来清扫打理,但景点过小,除非是慕名而来,否则从那儿路过的你一定以为是普通的农家小院。这儿几乎没有游客,所以也就不收门票。院子最为古老的就是两棵紫荆树,树冠遮蔽了整个院落,来时紫荆花已经绽放过了,留下浓密的树叶。正值初夏,院子凉爽静逸。房屋几经修葺,虽无人居住但保存完好,不对游人开放,锁将军把门,我们也只能在院子里转悠一会儿便离开了。可惜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能拍下小院,我后来也没再去过,有些遗憾。
继续坐上摩托车后座,与风尘相伴了半个多小时便到达目的地。镇上的集规模不大,在镇子边上的公路上,有一里地那么远的路上都是各种农户的摊子。蔬菜、水果、我从来不会买来吃的零食、各种牲畜、猫猫狗狗这些宠物、生活日用品等等,应有尽有,在我看来除了不卖人简直啥都卖。
最让我惊奇的还有出售大一些的牲畜的,有驴、牛、羊这些。我俩挤进一处卖牛的人群,我根本看不出谁是卖家,我问这一头牛要多少钱。X说,除非你是买家,否则你根本不会知道到底多少钱。他给我指出正在讨价还价的两个人,他们用一件衣服遮着,底下两只手在外人看着就是在握手,其实是农村特有的议价方式,相互在衣服底下用手式谈价格,嘴上却不会说出来。这种奇特的方式我从未见过,感觉很是好玩儿,很多买家跟卖家在衣服底下比划着谈价钱,大家聊着笑着跟玩儿似的。在我一脸懵的时候X告诉我交易完成了,除了买家和卖家没有人知道最终的成交价是多少。后来还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具有浓浓原始味道的牲畜交易方法,顺便跟女儿津津有味的讲述我当年亲身感受过的农村赶集。
我俩看完热闹,继续逛集。农产品都是卖家自家出品,价格也比较便宜。一条公路走到头,也就逛完了,考虑到卫生问题我没在集市上吃午饭。于是继续吃了一路灰尘回到单位食堂吃午餐。
那一天是我在农村锻炼一年期间记忆犹新的有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