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我的切身感受也是如此。
昆明的天气经常说变就变,刚刚还晴日当空,不一会就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再一会又是彩虹高挂。而我家三岁小儿的脸也如同这天气,说变就变,上一秒还因为不给饼干气得哇哇大哭,下一秒又被妈妈的鬼脸逗得咯咯直笑。
看到这说变就变的节奏,不禁思考,为何小孩的情绪会说变就变,而大人就很少如此呢?
猜测可能是由于孩子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当下就是这个当下本身,就是眼前正在经历的这件事。不牵扯过去,不涉及未来。当下的情绪反应完全由当下的体验决定,如果当下的事是顺意的就开心,是排斥的就生气。这一秒的体验产生这一秒的情绪,下一秒的体验会产生何种情绪,这是未知的。
如此想来,孩子天生就会“活在当下”,这可是大人们心向往之、不断修行以期实现的状态。与孩子一对比,就会知道我们活在当下的成色如何。
想想我家小儿一会晴转阴,一会阴转晴的,正是因为他真正地活在了那个当下。在他小小的世界里,并没有清晰的时间观念,忆不起太多的过去,也想不了太远的未来。如果把时间想象成一个无限长的通道,那他的当下就像一个封闭舱,是与过去和未来相互隔离开的。这也是为何,孩子的快乐总是来得很容易,摘到一根狗尾巴草都会开心,因为这些微小的快乐在他当下的小时空里是鲜活有趣。
当然,这些快乐只在当下,所以孩子们的忘性也很大,换个情境,他们的情绪就会瞬间切换。
而一旦打开当下与过去、未来的隔离门时,那些微小事物就会被冲击地面目全非,很难再引起我们注意。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并非单纯地活在当下,我们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延伸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侵犯、模糊不清。
当下的我们,大多不是在感受当下,而是在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然后被各种因此产生的情绪所包围,在情绪的裹挟下前行。也因此,我们的快乐门槛很高,我们不再容易被微小的事物所感染,因为这些微小的事物一旦被放进过去、现在、未来的大时空里,就会被稀释得不见踪影,哪还谈得上有趣。在大人的世界里,关注的都是改变未来的大目标和大举措,而当下只是改变未来的通道和着力点。
康德说过“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要仅仅当作工具”。对照这句话,很多时候我们也是把“当下”当作改变未来的工具。在未来宏大蓝图的激励下,当下的时间、精力都是我们实现蓝图的资源。而当下的意义更多的是工具属性,而非目的属性。
当工具属性的当下被闲置时,很容易心虚不安。最近我也时常反思,对比小儿,我是不是正在失去认真体会当下的能力?从他时哭时笑的脸上,我似乎读到了某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