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颗种子在睡觉,
太阳请它起床,
觉得快乐又自在,
最后剩下几颗?1、2、3、4
四颗种子在睡觉,
太阳请它起床,
觉得快乐又自在,
最后剩下几颗?1、2、3;
三颗种子在睡觉,
太阳请它起床,
觉得快乐又自在,
最后剩下几颗?1、2;
两颗种子在睡觉,
太阳请它起床,
觉得快乐又自在,
最后剩下几颗?1;
一颗种子在睡觉,
太阳请它起床,
觉得快乐又自在,
最后剩下几颗?
所有种子都起床,
开出美丽的小花儿!
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在谈到学校课程中的手工时说,其目的不是训练,而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这种工作,能够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对生活中的实际事务有基本的信心。这实际上是向内起作用的,就像编织了一件内部多彩的衣服,其颜色不会褪色,其编织不会在生命出现第一个障碍时突然断线和散开。
手工和手工艺在课程中要有特定的任务,即唤醒创造力,这些创造力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以尽可能多的方式得到成长和发挥。
我们通过手工活动的方式影响成长中的孩子,将运动活动提升到技能领域,孩子不只是停留在看和听的阶段,她们会通过自己动手做而进入思考尝试体验的阶段;意志力就会在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当活动体验最后以手工物品呈现时,就将意志力转化为实际形式的美;当这些美好的品质点滴积累时,它就会将原本微不足道的活动变成一种美德和能力。
每日几乎相同的物品,可是:每次到自由玩耍时间,孩子们都如脱欢的小兔子一般奔向各个区域,仿佛这是秋天的田野;
每次在教室,都会由衷的惊叹,他们搭建的场景、游戏的种类真是层出不穷!如若一一记录,那肯定绵绵无绝啊……
孩子们好奇的看到泥巴和肥料混合到一起,从大家只是看着还不愿意用手去触碰泥土开始,到勇敢的去自己用手体验泥巴带来的触觉,这个是一次对泥巴会带来“脏”突破,也是一种内心敢于尝试的疗愈。
一份泥土,一份肥料,加上水,用铲子和锅把他们混合在一起。大家一起合作,给种子宝宝做一个“种子球球”。
戳一戳,捏一捏,不同大小的“种子球”就做好啦。
“老师你看,我也摘了”!“好的,找个锅子收集起来”。
孩子们自己亲手种好的蔬菜已经长大,大家一起摘菜、挑选,收获的喜悦!
一颗、一颗的清洗好,有序又仔细。
大孩子积极要求帮大家切菜!
小孩子通过观察模仿也勇敢的尝试。
从一颗颗种子,慢慢的长大,到我们自己烹饪,端上餐桌之前其实孩子们已经品尝到了菜本身以外更多的味道。
在户外我们开起了小火车。
沙池是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的地方,收集大石头做为“宝石”,挖长长的排水沟,用桶子装沙子做蛋糕…孩子内在的世界用这样的方式塑形。
孩子们都是清洁能手,清洁的“小火车”从教室的这头开到了另外一头。
清洁劳动中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其他孩子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共同照顾大家的公共环境。这些都是孩子以后独立生活的基础。
当我们一起做清洁工作时,
当我们一起听着韵律感的童谣和歌曲时,
当我看到自由的小天使们在自由游戏时,
当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和品尝食物时,
当我切开一个水果时,
当我在晨诵和夕诵,每一句话语,每一个拥抱时…
生命其实本来就是一场又一场温暖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