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到现在,这本书吸引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它就像一扇窗,让我更理解孩子,更理解自己。
1
生了孩子养不好,我们的生活就是地狱,后半生再也找不到幸福。他是你的地狱,也会是别人的地狱。
所以,为了你自己,为了孩子,为了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怎样做父母。这本书可以是一个起点——《正面管教》。
这是我第三次读《正面管教》的笔记和思考,与你分享。
第一章:正面的方法
除了骄纵放任、打骂惩罚、说教讲道理之外,养育孩子还有一种方法——正面方法,温和而坚定。
正面管教与传统管教方式的不同我总结有三点:
1,着眼点不同
惩罚、说教、骄纵着眼于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我们没法延迟满足,想立马得到想要的结果。
惩罚是想让孩子马上停止不良行为,说教是想要他下次不能再这样做,骄纵是为了孩子当下能不哭不闹,得到满足。
正面管教着眼于长期效果,目的是培养孩子重要的人生品质和技能。
就像和善而坚定的常用语——“妈妈爱你,但是不行。”
这样做不是骄纵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也不说教说服,更不惩罚孩子,但是同时向孩子传递了爱和规则。
2,背后传递出对孩子的态度不同
惩罚说教背后更多的是控制——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不听就要吃苦头。
骄纵背后的态度更多的是怀疑,不信任——你能做好吗?还是我来吧!我会把你照顾的无微不至。你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必须满足你的要求,才能让你停下来。
正面管教背后的态度是相互尊重,这里包含了信任、好奇、承担。也就是相信孩子孩子的能力,给他尝试的机会,对孩子的想法、做法真正好奇,面对结果愿意承担自己那部分责任。
比如鼓励孩子独立入睡,对他的犹豫、反悔、甚至耍赖真正感兴趣,就能真正理解他,而不是认为这是他必须完成的任务,他说话不算数。
最后如果分床没成功,也愿意反思是不是自己方法不对?是不是孩子还没准备好?是不是平时没有让他感受到充足的爱?然后勇敢承担、改进。
3,实施者的状态不同
当我们惩罚、说教孩子,实际是在说“我是权威,我是对的,我高高在上,你只能服从,被我控制。”
这样的状态是没有认清自己,是自负和自卑的状态。这个世界上能被我们控制的事情太少太少了,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
骄纵孩子,实际在说“我要付出,我要牺牲,我不惜一切满足你,这样我才有价值”。这是一种低自尊的状态。
对孩子正面管教,实际是表明我和你一样,都是不完美的人,我需要你的配合,让我们变得更好。
这背后是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愿意和孩子平等相处。
这是我读完第一章之后的感想,内省自知是改变的第一步,允许自己会回到从前的模式,允许自己灰心失望内疚,允许了才能有力量继续前行~一起加油!
2
第二章:几个基本概念
这一章的几个基本概念引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影响孩子有两个最重要的时机,一是孩子做得好时(可以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品质),二是孩子犯错误做不好时(可以跟孩子更好的连接)。
可惜,两个时机我们往往都不能很好的把握。
孩子做得好时,我们会视而不见,看不到他的努力,觉得回家先写作业理所应当,或者心里偷着乐,不表达出来;
要么就是高高在上的表扬——干的不错,这次很有进步,下次继续努力,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不是平等而理解的对待孩子,缺少尊重,给不了他“自尊”。
其实,孩子做得好时,需要我们看见,鼓励(第七章会详细论述)。
孩子做得不好时,尤其是犯了错误,最需要被理解的时候,我们急于跟他划清界限——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站在了他的对立面,表达的是,这事你不对,我是对的,你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
我们在推卸责任,要么通过讲道理,说教,要么通过批评,惩罚。
其实是我们害怕错误。这可能源于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或者我们的思维惯性。所以需要察觉,记录是很好的察觉方式。
批评完孩子之后又会让我们感觉沮丧,内疚,不知所措。可是,别忘了,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对孩子,对我们都是。我们可以用错误中恢复关系的4R,向孩子传达爱的信息。
书中有个案例,妈妈担心青春期的女儿喝酒甚至吸毒,呵斥完女儿之后,冷静下来和女儿修复关系,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我被自己的担心吞没了,并且忘了告诉你我爱你。”
当我们有了接纳不完美的勇气,孩子会怎样呢?
第三章:生顺序的重要性
重读这一章,我更理解弟弟了。孩子有很强的感知力,但是解读能力很弱,这一点用在这里太准确了。
小时候,每次我跟弟弟吵架,第一个挨打的总是我,大人总说“你大,要让着弟弟”。
我和弟弟相差不到两岁,我一直觉得爸妈爷爷奶奶都偏心弟弟,直到前几年,听我妈说:“那会儿就觉得你是大的,要让着小的,现在想想你也是个孩子。”
我心里那个疙瘩才算解开一些,觉得被理解了。曾经有妈妈问我,如果老大已经说妈妈偏心了,该怎么给他解释呢?
最好不要解释,而是从感受入手,解释很容易变成说教,讲道理,但如果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孩子自己就能通过感知力改变自己的解读和信念。
在家里,当我占据了那个好孩子,听话,乖巧的位置时,弟弟就去发展他的不听话,叛逆,暴躁。
也许,他可以不是那样的。
现在想来,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式是父母营造合作而非竞争的氛围,不比较,不裁判。
我们的父母可能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努力。
3
第四章: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这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章。
从原始人的时候,我们对危险就特别敏感,眼里充满危险,那是生存本能。
到了现在,生存条件极大改善,但我们对危险的本能反应却没有消失。所以,我们老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做得不好的地方,生怕这些“危险”把孩子的未来毁了。
这些“危险”就是我们眼里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简.尼尔森给出一个全新视角——
不良行为实际上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缺乏技能的行为、动物脑操纵的行为、发展适应性行为。
大体来说,不良行为就是求生存模式,是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呼喊。孩子是这样,我们成人也是这样。
其实,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是我们的不良行为“建立”起来的,当我们打骂训斥孩子的时候,是在用不尊重孩子的方式教他尊重别人。
我们对孩子发脾气时,是用没法控制自己的方式教他控制自己。
这不是要让我们内疚,而是提醒我们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立马站在孩子对面指责说教。
如何跟孩子一起面对呢?书里提到了很多鼓励性回应,我发现每一种回应里都有“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这正是我们内敛的东方人容易缺乏的,除了问孩子“作业写完了吗?”“想吃什么?”,我们还能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怀?这是每个人需要思考和改进的。
第五章:当心逻辑后果
我们是那么容易把逻辑后果用成惩罚,又是那么武断的让孩子远离自然后果。
什么是自然后果?
不吃饭肚子会饿,穿的太少会觉得冷,
体验自然后果需要给自己和孩子留白的勇气,这勇气里是对孩子和自己的信任。
没有借题发挥的说教,让孩子长点记性,信任孩子可以自己从经历、体验、错误中学习,信任自己能和孩子共同面对发生的一切,哪怕是再糟糕的情况。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1岁3个月的溜溜经常让我惊掉下巴。
虽然还不会说话,看你干什么就学着做,会自己把碳素笔摁出来,会把尿不湿扔到垃圾桶,会拿扫把扫地……
有一次被热水烫了一下,你再跟他说某个东西烫,他会特别小心翼翼地伸指头点点,然后自己吹吹。
这都是他体验自然结果得来的经验。
“逻辑后果”我们最常用在孩子身上——写不完作业,不能看电视;这周每天都要坚持弹琴,要不就取消周末去欢乐谷的计划;做一次家务给5元钱……
我们把逻辑后果当成了惩罚或奖励。其实,真正的逻辑后果要包含相关、尊重、合理、预先告知。
也就是,后果必须和行为是相关的,后果必须是尊重孩子的,一定不能包含羞辱、责骂或痛苦。
合理是指结果不能借题发挥,翻旧帐,从大人和孩子两方来看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让孩子提前知道,他做相应的选择会有什么结果,或者你将会做什么。
缺少其中任何一点,都不能成为逻辑后果。
我们习惯于要求、命令孩子,而忘了自己能做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做,而不是要求孩子做什么。这是逻辑后果的真谛。
我们可以选择退出与孩子的争执,可以选择厨房不干净就不做饭,可以选择相信孩子……
如果我分享的东西,你觉得不够明白,那就请翻开《正面管教》吧!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我们是有点梦想的小夫妻,码字,带娃,做教育。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亲爱的你!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倡导最美的养育是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