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我奋斗的动力是什么?
最直观的肯定是为了让一家人都感到幸福(我们三口的小家)。
但其实对于幸福,每个人的定义是不同的。
对于我父母他们的幸福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我幸福。
而我幸福的基本条件是他们幸福。
他们可能穷怕了,觉得有钱太重要了。而且为了我幸福,他们要为我以后攒钱。为n了我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在受到欺负的时候有地方住。尽管这不是必要的,但是只要有一份更幸福的可能,他们就会为此拼搏。因此他们不会放弃为了有钱拼搏。
而我暂时做不到实现有钱,但是我可以做到第2点,我装作一直幸福。
(我把所有的能量都用来维持自己表面看起来幸福这件事情了,学业什么的全部耽误掉。总感觉骗过不少人了呢。其实以前把我自己都骗过去了,我以为我足够幸福,甚至有盈余,可以让跟我谈恋爱的人也幸福。他们也信了,以至于他们并不给我足够的爱,因为他们觉得我不缺。他们也没有从我这得到足够的爱,因为我根本没有盈余。)
我装作有盈余的样子,应付家里人,应付亲戚,应付朋友。在应付完之后,精疲力尽的自己一个人打游戏唱歌。(还要不能被别人发现在打游戏,幸福的人怎么会沉迷于游戏呢?“你不是说你的现实生活足够忙吗?不是说有足够想做的事情吗?”)就这样持续了这么久,这么久。
实际上“我装作幸福”这方法一开始就只是为了解燃眉之急的。但是他还蛮好用的,所以我就一直在用一直在用,但是现在感觉好像不能继续用下去了。
所以让我一直拼搏的动力是有钱吗?是自己装作幸福的可持续性吗?
显然,这两个目标都太大了,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实现,而且没有人能够和我真正分享在这个实现过程中我的感受,我只有一个人孤独的努力,为了这两个实现我直接目标的间接目标(我的直接目标是他俩幸福,间接目标是实现这个直接目标需要先实现的、可能并非我能实现的事情的目标)
那么换一个角度来看看。
我的努力是想要获取作为人的“自由”,“能动性”吗?
举个例子,我如果从没接触过游戏,我不会对游戏产生欲望。但是设想另外一种情况,我接触过游戏,然后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被父母要求)不能继续碰游戏(我的自由被抑制了)我就会惦记游戏,我惦记的这个游戏就成为了我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为什么总是惦记,因为有人把我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剥夺了,这意味着我“本来应该充实而没有充实”,如果我本来不应该充实,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欲望?
我本来应该通过这个对象充实我的欲望,在现实中的我,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进行充实,
那么其他事务呢?
一开始生下来,我什么都不知道,就被”奶“(乳房)所充实,但不可能一辈子用”奶“(乳房)充实(乳房所有者不会允许)。也就意味着第一次的”自由“产生了。要么继续用 下一个食物进行”充实“(比如奶粉),然后不断地充实下去。
为什么会不断地充实下去?
是因为外界的事物不断变化,不断汇入大脑,大脑挑选(感兴趣的?熟悉的?),进行”充实“自己。
那我们假设外界根本没有别的物体呢?比如草原上只有草地,没有其他物种,会怎么样?
意味着他没有其他的对象可以用来”充实“,腻了也没法换,这个时候哪怕出现了第二个物种也会让他感到非常的惊奇。(**新鲜感对我的生理支配**,一些”腻了就换对象谈“、”腻了就换游戏“(但换汤不换药)的底层逻辑)
(所以对于我来说,如果一直靠更新鲜的事物,更好吃的东西,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环境、更多的可支配事物对自己进行充实,由于没有足够殷实的家底够我挥霍到死亡,我总有一天会走到我的尽头然后穷困潦倒,只能吃白菜重置自己的味蕾等。
包括我现在想要”挣钱,然后不断体验更棒的东西“的这一条底层逻辑完全是错的。就算我哪一天体验到了最好的东西,也能够付出相应的金钱,我也会腻。到时候可能甚至想反过来追求更低的东西,因为有新鲜感。)
我在充实的那个自由,永远也达不到满足。
(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无法实现)
以下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关注的是个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免于外部的强制、干预或阻碍而行动。它强调个体具有自主性,即人们可以独立地做出选择,并在不侵犯他人同样自由的前提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生活方式。
具体来说,消极自由指的是一个人不受他人(包括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无正当理由的干涉,能够自由地思考、表达、行动和生活。比如,一个人享有消极自由就意味着他有不去做某事的自由(如不被别人打),也有去做自己选择之事的自由(如选择工作或信仰),只要这些行为不侵犯到他人的类似自由。
比如脑机接口+VR使得所有我想象力能够涉及的事物都能瞬间具现化。
积极自由:
积极自由强调的是个体能够自我决定并实现其潜能,或者说是通过自我掌控或自我约束来达成某种内在目标或价值的状态。自由不仅仅是不受外部干涉,更关乎个体是否有能力去追求和实现真正的自我。它关注人们如何能够摆脱内心的束缚,比如无知、冲动、习惯、压迫性社会规范等,从而达到一种自主和自我实现的状态。
就像上面的游戏的那个例子,有人把我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剥夺了,这意味着我“本来应该充实而没有充实”。属于被剥夺某种自由之后,基于欲望压制而产生的。因为被剥夺,就首先没有消极自由了,更多属于积极自由的范畴。
引用自《被迫与自由》(飘):
假设你现在有无中生有凭空造物的能力,你还会有“自由意志”吗?你想要的一切都能立马变出来,接下来你的想象力就会枯竭,你所有心中所想的东西都会立刻被外界的物所规定,在传统视角中你的所有先验式认识都至少要大于外界存在物的广延,而无中生有心想事成的能力会使你的心和外界的物达成彻底的一致,你彻底失去了用心灵去抽象外界存在的能力,同样也失去了规定力。
你再也没办法在主观和客观文化上创造差异,也不会有时间之流预期的提前化,因为你想到未来的一瞬间,你幻象那些东西就又会在场,你的意向又充实了,这算是一种操作主义式真理符合论思路。
即便是积极自由,想象力也限制了自由的极限。
因为按照这个思路,自由就是灵魂静观-DNA静观-先验静观-小时候静观-无意识静观过的前经验的充实需求。
(gpt解释:
"自由就是灵魂静观":可能意味着真正的自由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精神独立和自我觉察,即一个人能够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不受外界束缚,追求心灵层面的真实自我。
"-DNA静观":此处“DNA”可能象征着人的本质或遗传特质,意味着自由也包括理解和接纳自身不可改变的本性,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主选择。
"-先验静观":借用哲学中的“先验”概念,这里可能是指通过理性或先天知识对自由的理解,即超越具体经验去洞察自由的本质,找到一种普遍而必然的自由状态。
"-小时候静观":可能是指童年的经历和体验对于个人形成自由意识的重要性,回顾童年时的纯真与无拘无束,这些早期的生活体验可能塑造了我们对自由的内在需求。
"-无意识静观过的前经验的充实需求":这部分表达的意思可能较为复杂,可能是指我们的潜意识中储存了过往的经历和记忆,通过对这些未经自觉反思的“前经验”的深度挖掘和理解,可以丰富我们对自由的感知和实现方式,满足我们内心对充实、完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这样也就可以证明为什么要通过集体生产创造集体现象使其集体欢腾获得集体记忆了,集体生产与“共享式XXX”的身体技术的获得,使你只会用共享式的物品,充实共享式使用的经验,而根本不知道“偷抢”为何物。
集体供给的消费大于你自身的想象力,把集体消费对应的基建都留在这片土地和空间里,强制夷平通胀,控制和减少个人钱包充实的个体现象,把大量的消费都用“共享XX”的方式完成,为了充实这一现象,只能选择共享XX的消费。比如共享电动单车如果比个人电动车还帅,你不太容易想到再去买私有电动单车。
消费品的新功能不断充实我自身(比如换手机,为了更方便,拍照更清晰等等),为了促进消费,应该推出新功能,增加个人占有(多多宣传等)。如果要减少消费,就应该增加共享xx,且共享产品要比自身能够拥有的产品更好。
感觉一切都是人类的工具,工具在卷,卷的越来越好用,功能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低门槛使用。
比如眼镜和电力的出现让所有人的看东西时长都比古人长。
工具让人有更多的选择自由,也让人越来越倾向于借助工具选择短路径。
你可以选择不借助眼镜电力看那么久。但是你选择不看那么长时间的东西学习那么久,真的在这场人类长跑中达到平均水平活下去吗?(在社会生存是要达到人类的相对的、平均水平还是绝对水平呢?)
ai也是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