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犍为文庙参观,走了一圈没留下多少印象。倒是庙外一贞洁牌坊令人震撼,那上面透露出来的人文信息,如果有心去探寻,定会收获不小。
步行到一文物小店,不经意间,望见一青花瓷盘。许是店主嫌品相差,有道裂纹,行话叫冲线,便不当会事,随意架在桌上,说是自己玩。细细看过,发色明丽青翠,呈宝石蓝。画面上的灵芝和牡丹分出深浅不同的几个层次,使其远近疏密,花旁站一仙鹤,淡淡几笔,神态活现。器形收口,弧壁,圈足处滚圆,光洁干净。当是康雍乾时期出产的民品,才显如此大气。
我看中的却不是这些。
盘心处,后人用金钢钻轻轻凿刻下了️一个汉字“尔”,这显然是一个记号,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所有权。那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刻上去的一段荒唐事。那年,人民公社成立,办起公社食堂。千家万户的烟囱不再冒烟,家家户户的铁锅交去炼钢,碗盘统统交到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敝开肚皮吃。我曾听下乡当地的老农说,当时公社组织农民从青龙到土主建丰山上砍大树炼钢铁,走了半天路,沿途吃了三顿饭,分文不取,还有回锅肉。那个时候,地里成熟的庄稼没人收割,倒在泥水中腐烂发芽,也没人对荒芜的土地播种,任其长满荒草。所有的劳动力都去“大战钢铁”,为了“十五年赶上英国”那句口号,所有人盲目相信到了那一天,什么好东西,包括粮食猪肉都会从天而降。真是一人糊涂,众人皆醉。就是在那样疯狂的岁月,还是有农民知道这公社食堂的大锅饭长不了。于是在拆灶入伙食堂前,请补锅匠在自家的碗盘中刻下一个记号,单等食堂垮台时取回自家的东西。果然在意料之中。共产主义的食堂很快垮了,中国所有的粮仓也空了,加上偿还前苏联的债务,整个中国陷入几年的饥荒,倒下了数千万人。不知道眼前这青花盘的主人饿过肚皮么?能否躲过那三年的灾难,是否亲手从垮台的食堂拿回属于“尔”家的盘子。
由此盘联想到许多不算遙远的往事,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容易患一种病,选择性的失忆症。许多匪夷所思荒唐至极的事情,才过去没几年,记得的没有多少人了。但流传在世界各地的文物,依然顽强地诉说着我们过去的真相。
现在,那历久陈年,来自清代早期的刻字青花盘就静静的站在我的书架上,象一本书,述说着那段荒唐的往事。
2009.1.15
上述此文,是十多年前写的,记得当时是为一家没有独立刋号的报纸写的专栏文章。之所以重发此文,是自己干了件蠢事,把放在架上的那个刻有“尔”字的清代青花盘摔得粉身碎骨。一边懊恼不已,一边怀想这青花盘的来历。同时想起还以这盘子所折射的故事写了一篇小文。于是去百度上搜,找不到,记得当年为几家报刊写稿,未了都存放在“新浪博客”,以前搜百度总是能找到。现在新浪博客似乎有点冷,我也进不去自己的博客,输入账号密码后总是显示,博客在维护,稍候。等待了几年,我已不再青睐新浪,去了“简书”。以前留在新浪博客的近千篇文章,无论怎样去查搜,除了有限的几篇,其他文章都不知道飘散到何处去了。
这一查,竟然一惊,当我们把所有的文字图片寄托给网络时,也许我们的寄托会在历史的烟尘中人为的消失。一如我居住小区楼下小广场,每天都有一群五六十岁的妇女在那里载歌载舞,这几天为她们伴舞的歌词是,“伟大的导师英明的领袖敬爱的毛主席各族人民跟着您前进奔向共产主义前方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就是这样的一批人,在童年𠄘受了灾难,跟着她们的哥姐甚至父辈,糊里糊涂哭着喊着送走了万岁,同时也送走了苦难了一辈子的父辈,而今还在唱万岁歌,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问题。历史上的许多过往,当事人的许多亲身经历,历史重要关口的前后顺序,也许会因为我们的健忘、以及网络的不确定性而烟沉大海。
我得找到那篇写过的文章。突然记起多年前出版的三本书,那是高中同学会的前夕,我选择了二十多篇记录自己过往的文章集成一书,取名《在乐山说往事》,作为礼品送给同学们。我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任何一个时期人类的家园,它总会离开我们,而且会越来越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它呢?因为那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是我们值得记忆的岁月,保留这样的一些记忆,有一种人文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越来越珍贵,所以我们保留它,用文字和图像记录它。”在文化馆工作的杜鸣建议我,不妨把那几年写的文章选择一下,挽个结,于是,又编了后两本书,《一路读书去乐山》、《把我的乐山献给你》。果然,我在其中一本书上,找到了网络上已经消失了的文章“刻字青花盘”,恭录于上,纪念那只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清代瓷盘。
瓷器易碎,历史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