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常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或者其他交往问题,如:孤僻不合群,四岁后还没有好朋友,那么,你是怎么帮助孩子的?如果你是老师,当一段时间你的班里孩子们交往问题频发、整体气氛噪或死沉,你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不妨先了解一下影响孩子交往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质量:
1. 2.5岁之前的亲子关系。
(1)是家长给孩子的界限的设定情况。换句话说:家长是否一味儿地依着孩子、宠着孩子,是否能给孩子说“不”?
(2)家长和孩子相处时的榜样作用。家长和孩子日常交往时的语言、肢体动作、性情状态 都会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身上。
所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想改变孩子,先要改变家长”是有依据的。如果你错过了孩子的2.5岁之前,不要慌,5岁之前完全可以弥补!从现在做起,从家长自己改起!从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规范做起,一件一件小事、一个一个好习惯做起,好习惯养起来的那天就是孩子交往质量彻底变好的时间。
2. 学校里的成长环境。
三岁后孩子们在学校里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正是开始了由“家庭”走向“社会”之路,和其他小朋友们交往的时间和频率也越来越多的同时,在逐渐完善着自己的交往质量。我发现,学校里的环境氛围也会很大的影响到孩子的交往质量。
一个学校里的自由玩耍环境和氛围、是否充满爱和温暖、老师带给教育环境的主旋律氛围,都会影响到幼儿们的交往质量,所以说,教育首先是老师的自我教育。也有人说,选学校就是选老师。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不能仅仅把心思用在“备课上”,还要时刻关注着班里的整体氛围,整体噪了还是死寂了?这些都和老师有关,老师们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都会敏感的影响着孩子们的整体氛围,继而影响到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老师们的一首欢快的歌曲、一句温暖有爱的话语、一次“一对一会意的眼神”、一个及时的温暖有力的肢体动作干预,这些都能让班里整体氛围变得更加好起来!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老师和家长们之间的关系。
3. 孩子自身的交往意识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个参考方面。
蒙氏教育和华德福教育,都认为人的交往能力,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从 没有交往意识的平行玩耍,到有交往意识的交叉玩耍,再到有深层交往意识的好友交往……一直到青春期的女孩子交往“小圈子”或者男孩交往的“拉帮结伙”,其背后都是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所以,研究孩子的交往规律,要考虑自我意识的发展和需求。
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交往质量,和性格有关。其实不然。仔细看看,有许多内向型孩子(大人)会有许多好朋友;而一些外向型孩子(大人)好朋友反而更少。所以说,交往和性格没有必然关系。
4.最近几年,有一类孩子的交往质量不高,而且这类孩子的比例越来越大。就是“意识早熟的孩子”。
我认为这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希望家长朋友们能警觉起来,给孩子以最大化的保护!
意识早熟的孩子,其一,祂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成年人(尤其老师)身上,以博取大人更多的关注、认可、表扬。 其二,意识早熟的孩子,更加斤斤计较、敏感,甚至内心还有隐藏的攀比心理,这样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们交往起来,会渴望“处处占优”,可是现实中怎么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