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2天的国培训练,4节公开课,4节说课,各个学校的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专家们的点评和培训指导——满满的都是干货!真心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去接受《Go for it》教材专家们的培训,且了解到17年来教材的推进的不易。这里就让我把整个的过程和其间我的收获和领悟慢慢道来,有不当之处,且与每一位同行共勉。
第一堂课是我们黄石西塞山区第九中学陈思老师带来的七下4单元B部分公开课。或者是因为在同一个区的原因,大家的授课模式很相似。在课程处理上,尊重教材,按照教材步骤步步推进。听力第一步,在听力有难度的共同问题下,略作处理,让学生轻松跳过。阅读第二步,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处理的重心。第三步引导学生走向口头表达,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堂课来自湖北名师,老师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上课。所展示的公开课内容,和之前的课程内容一样,可是课堂形式又截然不同。看完这堂课之后,真的有瞠目结舌之感,犹如有的老师评价的,高芬老师“艺高人胆大”。怎么说呢?之前我们按照课本内容步步推进的想法与做法,似乎在这里完全被推翻。具体的课程推进是这样子的,首先有歌曲的导入,然后歌曲的歌词之中就饱含了本科的重要的知识点,学生的热情,于是被点燃,且师生关系走近。接下来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点,还提升了阅读朗诵的能力。在进入到书本上的主体课文时,学生饱含兴趣不说,并且对于课本的掌握也迅速自然,听力也不放松,先听再学再练,再复述,最后达到能力的升华。整个过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一气呵成,教师的基本功底,也扎实的呈现出来。只不过所有这些补充的内容都不是课本所带给我们的,而是老师自己做充分准备的,充分挖掘后的成果。
两堂课给老师们的感觉都是颇有收获的。第一位老师的课,懂得帮助学生去处理难点问题。湖北名师老师的课更是能够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视学生感受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老师。
第二天早上的的第一节课来自我们学校的八年级英语老师童艳琴,这堂课是在老师自己设计的思路上,我们给予了一定的评议意见,最后由老师自己敲定形成的成果。中规中矩,符合常态。第二节课来自华师一附中的年轻老师。开头的导入别出心裁,围绕课文主题展开活动,既和学生拉近距离,又融入了本科重点知识点,又是一位有创意的讲师。接下来的阅读文章中,题目难度稍大,大概是因为地区性差异的原因。
这样的两堂课同样让自己吸收了很多的精华,阅读课本身是八年级学生中难以推进和深入的课程,更别说拿来展示,但是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课后,给予我的,是对自己阅读课的反思与总结。
这两天的公开课后,专家教师都有做点评,然后有对“新课程书面表达的指导与培训”。专家们的经典的总结性的言语,有让自己感觉犹如醍醐灌顶,又有一些话语达到了“震撼”级别。先说说“经典”——“如果上这堂课的老师是我,我会怎么上课?”,“低起点输入,高起点输出”,“如果学生的能力已经明显可以再提升,为什么不可以变更一下上课原计划原策略,让学生能力再提升一步呢?”,“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思维导图怎么不能和复述课文相结合呢?”“以学为教,选择内容上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做有温度的课堂,教师展示微笑的良好状态”,“有机会,多走出去看看”...经典的言语实在太多,每一句讲出来,其实都可以拿来做一个专题了。听完之后,自己也不由自己的微笑,还想要吸收更多。除此之外,还有“震撼”级别的言语,让自己思考颇多。专家说“孩子们出现的问题,都是老师的课堂设计上出了问题”。老实说,听到这句话,受打击挺大。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有班上存在后进生的情况,所以一瞬间觉得自己该“打脸了”。 其实真正震撼的还不是这句话所赋予教师的责任感,亦不是想要推脱教师身上所应该有的使命感,在一个岗位上,始终还是有在这个岗位上的责任的。我所受震撼的,是这句话所存在的一种绝对性。这让我联想到的是几年前也很流行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口号本身是奔着扫除文盲,提升全民素质去的。可是近十几年来,却被曲解成了,家里再穷孩子的要求也要得到满足,一切事务中,孩子学习放首位,该尽的义务比如分担家务等都不是重要的等等观点,让本来积极正面的一个口号走向一个极端,导致有的孩子恃宠而骄,不懂得感恩受教育的来之不易,还觉得家长的付出是理所当然。那么这样的言语是否也会如最近网上流行的一篇来自家长文章“孩子作业还要家长来管那还要老师做什么呢?”那样的同观点同看法呢?其实我只是说,任何观念没有绝对。如果有绝对的存在,那么它的存在是要有一定限定条件的。譬如,直线匀速运动的存在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变速运动,能够有匀速直线运动,也是外力所赋予的理想状态。可是却也不能抹灭掉匀速直线运动所给我们带来的强大作用,正是因为有这个理想和模板,才让人们需要调整汽车的运动时的精确度,朝现实度靠近。
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这句话其实是我们所有教育行动的基础与方向,我们可以朝这种完美目标去努力,去改变自我,提升自我,让自己和学生处于不断的进步之中,就可以一步一步的立于不败之地。譬如专家们讲到的教师的个人魅力与状态也影响学生,以学为教,始终是我们的立脚点。尤其是说到我们临场应变根据情况再把学生往上面提一步...这却是自己的短板所在,要不断实践然后自我变更。总之,国培所赋予我们的不是表层的几堂课几句言语,反复思考,付诸实践,不断完善,才是我们要去努力去做的。与大家共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