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个神奇的国度,从衣食住行都可以升华到理念。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也是这样的一个范本。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因为空间太小,这样小小的一个岛国,大家从事的事情里可以选择的不多,要在无聊中找寻意义,所以就产生了各种的道,如花道、剑道等等。那收拾家务一样也可以成为一种哲学,一种理念。又或者说这个就是他们的民族精神,从小事切入,做到极致,即所谓的工匠精神。
断舍离就是从家务收纳整理变成“人生实践哲学”,接着又成为“改变人生的断舍离”,从“哲学”逐渐升华成“美学”。
什么是断舍离?
断——切断庞杂的物品来路。
舍——舍弃不需要的物品。
离——在反复的断与舍中,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断舍离的对象是什么?是我们的物欲吗?是,也不是。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给我们自己留下间,手间(日语中的精力)、空间和时间。时间有限,空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人生苦短,抓住自己最珍惜的,所以我们要断舍离。
断舍离的底层逻辑是生物学里的新陈代谢。我们从居住的空间开始清理,不能只进不出,所以出是断舍离的基本。如何断舍离呢?先从整理物品开始。
一:认清现状。这是最难的,要先认识到我们被束缚在狭窄的空间了。然后用全局视角看看自己周围纷杂的环境。我们现在的物质充裕,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都会用购物来表达心情,家里大大小小的空间应该都塞满了用得上用不上的物品。
二:选择取舍。先从简单的忘却之物开始,整理坏的忘记丢弃的小物件,比如破了口的碗碟等。把坏的先扔掉,然后扔掉不喜欢的,最后慢慢割舍自己留念的,用必要、合适和愉快的原则留下物品。
三:收纳整理。从分类开始,收纳整理的原则是易取、好收和美观。可以按照751的原则进行摆放,柜子等隐蔽空间使用7成空间;看得见的空间中的物品占5成空间,比如透明的书柜,橱柜;客厅等公共空间不要把东西放在看的见的地方,也就是说,物品最好只占空间的1成,比如桌子上就放一束花。
以上都是对物质的断舍离,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在我们知道了舍弃的辛苦后,就能更慎重的对待获取。斩断贪念才是断舍离的源头。在物这个方面我要舍弃的不多,基本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就满足了。除了书籍外,书籍也每年会全部过一遍目录,把冲动购买的不值得读第二遍的送人,想来除了嫌麻烦外,另外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穷。穷是最好的制止贪念的武器。
精神上的呢?老子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多久给灵魂洗一次澡,才能放弃原有的执念,接纳新的观点进来。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增加,智慧只能通过做减法,改变结构来达成。此时此地自我,临在当下,舍弃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真正让生命和思想鲜活起来。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邻居家的晚饭香味喷天盖地的迎面而来,我这个肉身本来打算今晚轻断食来阻断这段期间摄入的杂七杂八的多余的能量,做一下身体的断舍离,看来需要花费更大的意志力才能达成目标了。
肉身好控制,情感呢?思想呢?我这个贪多嚼不烂的读书毛病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改过来。找到目标后做减法做减法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