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优衣库艺术指导佐藤可士和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这本书(哎呀,真拗口),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的艺术设计理念的注解,也可以称之为方法论的总结。
可能我们习惯了办公室一堆资料,会议室桌子上摆满了绿植,投影仪等物品,但是看到佐藤可士和的会议室,你会大吃一惊,没有电视,没有电话,只有长长的会议桌和二十把椅子,周围是雪白的墙,纤尘不染。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种场景是什么感受,在我喜欢上偏极简的生活之后,看到作者这样的会议室,整个人都很轻松,让我想起了《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这部日剧,用作者的话说,“把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清理到最低限度,是对人的情绪进行整理。”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因为思考不出策划案怎么写而头疼,或者因想不出问题解决办法抓耳挠腮,这时候,我们面前的办公桌还往往是乱成一团,摆满了正在进行的项目和已经完成的项目的各种资料,这样就更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会更多地被这些琐碎之物占据头脑。
而作者是怎么做的呢?作者在每完成一个项目之后,都会要求团队成员进行桌面和电脑文件资料的整理,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化资料。纸质资料尽可能电子化保存,如果有必须保留下来的就放进特定的文件夹,如果说空无一物的会议室是对人的思维的整理,那么桌面文件资料的整理就是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条理性进行整理。
为什么一定要整理呢?明明很多大师级的人物的工作台面也很乱啊。哈,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还不是大师级的人物,所以要时刻保持清醒的精神状态,以便作出最迅速准确的判断。
想要提升工作技巧,积极面对工作,那我们不妨学学作者的超整理术,真心地去享受工作。
作者在本书中讲到了三个层面的整理,分别是空间整理术、信息整理术、思考整理术。
空间整理术的要点类似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首先要舍弃多余之物,你的办公环境尽可能保持最少的物品,只有保持工作环境的清爽,我们才能提升工作效率。
作者说,舍弃是与不安和暂且的战斗,我们可以顺手看看自己的公文包,是不是装满了物品,装了手机、钱包等必要物品之外,是不是还装了可能会用到的相机啊之类的物品,以作者来看,这就是我们对未知的不安,我们害怕会用到,但实际上,正常的工作状态,你的公文包里能用到的东西大多数情况只有固定的几件,路上的风景完全可以用手机拍下来,偶尔哪天有活动需要相机也是提前安排好的日程。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精简自己的公文包,只在需要相机的时候才提前带上相机,这就是对多余之物的舍弃。除了多余之物,是不是还有很多三天后要用的,或者一周后要用的资料,或者压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上,我们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的情况下还保存着的物品,就会拖延自己的最终判断,比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上的东西,重视当下更有意义,不是吗?
为了创造最佳的工作环境,作者建议,把工作台面的物品的数量减少到最小,并决定物品的固定位置,这也是整理收纳的基础,先舍弃不必要之物,再将必要之物固定位置,每次用完归位,就永远不会乱,也不会平白增加东西。
保持了作业环境的清爽,我们就可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标,各位不妨实践起来试试看。
空间整理完之后,第二步是对信息的整理,作者给我们分享了他设计的作品的来龙去脉,旨在告诉我们,不管是日常的工作,还是为客户设计产品,都要先了解对方需要什么,也就是把观点引进来,这也是整理收纳的服务核心,我们在公司做培训开展的工作,第一步也是培训需求分析,把对方需要的东西全部列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判断,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愿景,然后再尝试用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
最后一步是对思考的整理,作者强调,这一步要将思绪信息化,你在服务客户时,要把自己跟客户的思维转换成语言,之后再按照信息整理术的步骤进行本质问题的查找。
三个部分环环相扣,整理的重点是设定优先顺序,要设定优先顺序就必须先导入观点,要导入观点就要先将思绪语言化。
只有先整理好对方的思绪,才能引导出答案。这也是作者所认同的,艺术的本质是通过整理,发掘出最重要的关键,再加以琢磨,设计。因此,整理才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