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简书发文,写一篇自己好久以前就酝酿的《写在25岁的这一天》,变成了《写在25岁的第10个月》。
这几个月一直在经历变故,然后在变故里反思,反省。25岁仿佛是一个拐点,一转身,一切都和从前不一样了。
1.爷爷
2014年是个特殊的一年,11月,爷爷走了,给爷爷送行的头天晚上,我第一次看到爸爸哭得像个孩子一样,痛哭,扑在爷爷的棺材上喊着爸。一直伟岸坚强的爸爸在我心里的形象陡然变得弱小而敏感。此起彼伏的哭声冲击着我的神经:大叔站在一旁沉默不语,二叔趴在奶奶怀里哭到抽泣,小叔默默趴在水晶棺旁边看着爷爷躺在里面,谁都拉不开……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多,关于自己的自私,关于父母的赡养,关于父母的恩重如山,关于兄弟亲情的厚重,愧疚于自己一直以来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在大家都离开灵堂的时候,我一个人在爷爷的棺材边坐了许久,默默忏悔。我一直没好好和爷爷道过歉,那天晚上在心里郑重地和爷爷道了一遍又一遍,每道一次,内疚在心里就深了一层。
送到火葬场的那天,最后看了一眼爷爷。长期卧床,爷爷的样子已经和遗像上的判若两人,陌生而熟悉。当炉子关上的那刻,心里好像也有扇门戛然关上,我知道所传承的一脉血液的源头消失了,好像自己成了没着没落的浮萍般的存在。
2.奶奶
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奶奶的要强撑起了爸爸和叔叔们的一片天,也给我们这些孙辈带来了好的生活。
就是这么要强的奶奶,在爷爷走后10min,要爸爸擦干眼泪:“现在还不是哭得时候。”冷静地指挥着家里的一切:灵堂布置,通知亲友,酒席安排,有条不紊。直到给爷爷都收拾妥当后,她才仿佛一下子卸下了所有重担,摸着爷爷已经冰凉的脸,哭得撕心裂肺,憋闷了许久的悲伤一下子倾倒而出。奶奶哭着说自己19岁就嫁过来,57年的相守相伴她有多么舍不得。在场的听到眼泪哗就下来了。
爷爷阿兹海默两年,病情迅疾,卧床2年生活不能自理,被病魔折磨得皮包骨头也有100多斤,奶奶却可以一个人抱起爷爷更换床褥。喂饭擦身,清理屎尿更是家常便饭。
奶奶要强,不愿意搬离老家,也不愿意请护工,一直自己默默照顾了爷爷两年。爸爸叔叔们只得每周回老家几趟帮忙。偶尔奶奶也会和儿子们倾诉自己的苦楚,但可见的是每次爷爷发烧生病奶奶不离不弃的照顾。
从火葬场回来的那晚,二叔叔在奶奶床旁搭了床铺配奶奶。第二天二叔叔说,奶奶半夜习惯性惊醒,说要给爷爷换尿布,才想起人已经没了。
所谓不离不弃,便是如此了。
3.订婚
9月的时候订了婚。一直以来都觉得订婚是父母尊重风俗的要求,并不觉得和自己的意志有甚直接的关系,所以订婚之后一度处在焦虑当中,一直自我怀疑怀疑感情严重的时候怀疑未来怀疑一切。
一次吵架,孟和我说:其实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开心,就像我第一次见你时候的那样开心。
然后不知好歹的我才后知后觉想起他做的一切,再次被埋在愧疚里:我真的是不知好歹。
长这么大,孟是唯一一个除了亲人以外对我没要求的人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开心,而我却矫情做作地让一切成为自己胡思乱想的理由。一直以来他的包容体谅无条件投降在我眼里居然都成了懦弱没要求没主见,我真想狠狠扇自己两巴掌。
傻逼,真是傻逼。
4.工作
离开了待了3年多的公司。真的下定决心的时候其实挺平静,就在某一刻倏地一下想通了。
经历了三个月的待业,一遍又一遍回想过去的3年,就像一句话说的:我们应该感到愧疚,因为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事情我们并没有付诸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有不可控的外因存在,但没能完全驱动自己也是无能。
人要学会做难一点点的事儿,一点一点地做。
5.父母
回家待业的两个月,让我看到了父母不同的一面。老爸的压力,老妈的包容,他们俩之间表达感情的另类方式——原来他们之间,也是有爱的。
从刚回家时的暴躁咆哮,到后来的沟通交谈,直到最后我离开时老爸在车上因为依依不舍而沉默,老爸送给我到车站,一转身憋着的眼泪就又顺势而下。我认真地想着自己任性多年的代价:其实待在家里并不是一个不可容忍的选项,而是我们彼此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方式。而今一切尘埃落定,我唯有努力勇敢向前,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并努力让结果朝好的方向发展。
父母永远是我内心里最最坚实的后盾。
以上
25岁的拐点之后,希望自己活得明白,脚踏实地,努力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