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皆兄弟 共同添一岁
——咏除夕古诗词赏析(四)
王传学
宋词中吟咏除夕的词作,大多表现了除夕之时的喜庆气氛及词人的心境。
宋代词人杨缵的《一枝春·除夕》,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自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杨缵(?—约公元1241年),字继翁,号守斋,又号紫霞翁。好古博雅,善作墨竹,好弹琴,又能自度曲,作紫霞洞谱传于世。南宋词人周密尝道其一枝春词守岁云,最为近世所称。
这是一首描写除夕节日气氛的词,上片写除夕之夜爆竹声声,箫鼓喧阗的热闹场面;下片写除夕未毕,东方未晓时人们的活动,传达出一派辞旧迎新的豪情和意兴。
“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爆竹声声,惊起了沉睡的春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千门万户里竞相响起箫鼓之声,声音响亮而嘈杂。起笔二句写除夕之夜的热闹景象,从听觉上写来,渲染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家家户户用流苏装饰的帐幔温暖如春,翠色的香鼎中缓缓升腾起充满馨香的烟雾。这二句写人们以流苏饰帐,翠鼎燃香,把居室布置一新,传达出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洋溢着温暖馨香的祥和之气。
“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人们都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在举杯对酌这守岁酒之前,还得先吟上几句新诗,唱上几句新词,送别即将过去的一年。这二句写人们的风俗习惯,那就是要在喝守岁酒之前以新诗新词来送别旧岁,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满怀希望。
“应自有,歌自清圆,未夸上林莺语”,歌者的歌声珠润玉圆,清脆悦耳,不是夸口,即使比之上林苑中莺鸟的鸣叫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歇拍二句紧承前二句而来,描写了席间歌者优美动听的歌声。词人以园林莺鸟之叫声与之相比,极尽夸张之能事,衬托出歌者歌唱技巧的高绝。字里行间,充满了节日的喜乐气氛。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刘郎,据南朝·宋人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时的刘晨和阮肇曾在天台山桃源洞遇到神仙。至西晋太康年间,两人又重到天台。后来便用刘郎指称离去而复来的人。句意为:任他岁穷日暮,纵使有千般闲愁,又怎可失却像刘郎往日那翩然潇洒的风度?换头二句写人们在旧年将过之时,彼此都抛弃了旧日闲愁,轻松旷达,风度翩翩,传达出民风的豁达开朗。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人们饮过屠苏酒,穿着漂亮的新衣迤逦而行,惹得那刚绽新芽的柳枝也觉得自己受了欺侮,就连冷傲的梅花也嫉妒不已。这二句写辞旧岁的人们穿上了漂亮的新衣出门游玩,柳树发芽了,梅花也已开放,洋溢着新春的气息。词人用一“欺”一“妒”将梅柳拟人化,突出了穿着新衣的人们仪态万方、风情万种,他们正是这早春时节最好的点缀。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漏壶显示此刻天色尚早,东方未晓,可骄马绣车早已挤满了大小街道。这二句写还未等到天亮,街道大路上就已呈现出一派拥挤热闹的景象,人们都刚刚守岁出来,一夜未眠,却没有半点颓意,渲染出他们心中辞旧迎新的兴奋与愉悦。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大家又从今天开始细数着新一年的月夜与花朝。末二句写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辞旧迎新的欢乐和对未来日子美好的期望与憧憬。
全词笔触细腻,措辞精妙,从头至尾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十分切合除夕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节令特点,将南宋民间欢度除夕的习俗描绘得十分具体传神,为时人所激赏。南宋词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曾评到:“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斋《一枝春》最为近世所称。”于此足见此词的影响之大。
除夕送祝福是最普遍的内容。南宋词人孙惟信的《水龙吟·除夕》,把祝福送给家家户户: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孙惟信(公元1179—1243年)字季蕃,号花翁。出游苏、杭最久,名重江、浙间,长身缦袍,气度疏旷,见者疑为侠客异人。每倚声度曲,散发横笛;或奋袖起舞,悲歌慷慨。终老江湖间。刘克庄为撰墓志铭,称其“倚声度曲,公瑾之妙。散发横笛,野王之逸。奋神起舞,越石之壮也”。
此词上片写除夕时的忙碌情形:孩子学会了写字,道人面前有了供奉。灶下清洁,桃符新换,一切都为着除夕这一刻的来临。祭灶神的时候,也不求名求利,只求诗词略能精进,生活是这样的悠闲自在。
下片写自己的悠闲心情。今年喝酒,酒量有所长进,不那么容易就醉了,也好趁着过年,去看驱傩放炮,享美酒美食,守岁通宵。普天下都是兄弟,等着窗外喜鹊报喜声同朝阳一起到来,大家都添了一岁了。平安是福,和顺是福。祝福家家户户,和和美美,事事顺心,享乐升平盛世。
词中也表现了除夕这一天宋人举行驱傩仪式时的盛大场面,爆竹连天,人声鼎沸,热闹之极。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自汉代始,至宋尤甚。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傩仪式也大体如此。
除夕之时,大家都要说些吉利话,互相祝福。南宋词人胡浩然的《送入我门来·除夕》,写得最为诙谐有趣:
荼垒安扉,灵馗挂户,神傩烈竹轰雷。动念流光,四序式周回。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向今夕,是处迎春送腊,罗绮筵开。
今古偏同此夜,贤愚共添一岁,贵贱仍偕。互祝遐龄,山海固难摧。石崇富贵篯铿寿,更潘岳仪容子建才。仗东风尽力,一齐吹送,入此门来。
胡浩然(生卒年不详),南宋词人,《全宋词》收有五首词,写节俗及时令风光。
此词写除夕的习俗、风物及人们的心情。神荼、郁垒二神守在两侧,威武的钟馗挂在门上。时光流逝,四季轮回,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相似的除夕,不一样的年岁,梅花已开,盛宴正隆。今古同此夜,不论贵贱贤愚,大家都添一岁。相互祝福吧,把这祝福,仗东风之力,一齐吹送入千家万户。
词人首先祝愿要像山和海难以摧垮一样健康长寿,接着又举出石崇、彭祖、潘岳、曹植——财、寿、貌、才四方面的代表人物来做祝愿,使空泛的祝福具体化,最后又提出让春风尽一把力,把这些吹进自己家中。词在表达上妙趣横生,雅俗共趣。
这首词影响很广,末句“送入我门来”后来成为词牌名。南宋何士信编辑的词选《草堂诗馀》曰:“宋胡浩然除夕词有‘东风尽力,一齐吹送,入此门来’之句,取以为名。”
宋代词人向子湮的《浣溪沙》,集前人诗句,已然成趣: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曈曈晓色上林庐。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须。
向子湮(公元1085—1152年),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南宋抗金将领。知潭州,金兵围潭州,子湮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诗前小序云:荆公除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古今绝唱也。吕居仁诗有“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正用以为故事耳。芗林退居之士年,戏集两公诗,辄以鄙意足成浣溪沙,因书以遗灵照。
词的上片的前两句引自王安石的《元日》诗,写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阳光照耀着上林草庐。下片前两句引自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写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退隐乡居,抛却不如意的仕途。头上的白发再也变不回青春黑发了。集句与自己的诗句衔接自然,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年老心寂、退隐山林的心境。
宋代词人朱敦儒的《卜算子·除夕》,抒写了羁旅愁思:
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有个人人领略春,粉淡红轻注。
深劝玉东西,低唱黄金缕。捻底梅花总是愁,酒尽人归去。
朱敦儒(公元1081—1159年),字希真。宋代著名词人。早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绍兴二年授予秘书省正字,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后因发表主战言论被免职。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朱敦儒获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有词集《樵歌》。
此词写除夕之夜,词人还滞留他乡,眼见年华渐老,乡愁难耐,只有借酒消愁。“捻底梅花总是愁”,词人移情于景,将久客他乡,羁旅失意之情表现得生动形象。
南宋词人李处全的《水调歌头·除夕》,表现了全家人吃团年饭的欢娱: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任东风,吹缟鬓,戏臞儒。韶颜壮齿,背人去似隙中驹。杯酌犹倾腊酒,漏箭已传春夜,何处不歌呼。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
李处全(公元1134—1189年)字粹伯。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处州等地方官。工词,有部分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团栾就是团聚。除夕夜是全家团圆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除夕晚上,词人与儿女围炉吃团年饭,心中很是高兴。但除夕过后就是新年,自己又老了一岁,感到有些可惜。不过想到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心里又聊作安慰。“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词人祈愿新的一年身体康健,把酒言欢,享受生活。
南宋词人郭应祥的《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表现了家人团聚的欢乐: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
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郭应祥(?—约公元1224年)字承禧,嘉定间进士。官楚、越间。郭应祥能词,有笑笑词一卷,多寿词颂语。
丙寅年,即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这一年的除夕,与立春节气刚好同一天,当晚大雪纷飞。词人时年38岁,一家团聚,三代同席吃团年饭。词人非常高兴,将宴席取名为“喜雪”“践岁”“春宴”。词人祝贺大家都增添了一岁,期盼明年阖家欢乐,身体强健。
除夕带给人们的对生命短暂的忧虑是和其节日的特殊性质紧密相关的。除夕属于年节的一部分,年节的形成反映着人们对生命周期的理性把握。人们以“年”来确定生命的周期,在“年”这一时间符号背后,蕴含着的是人的生命里程。而除夕恰值这年轮翻转的令人敏感的一刻,它直接而醒目地标示出人生命流逝的印痕,也就更容易让人触目惊心。人生有限既然无法违逆,于是人们转而追求生命的价值,祈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