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伟大的人生跟虚拟伟大的文字一样,都是在精神没有着落的时候产生。负重疾驰的灵魂突然间踩到了一团棉花上,然后就变成不能承受之轻了。突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类似于一种伟大的错觉。霸王自刎乌江,孙悟空天庭受封,心愿达成的人最孤独。
王绩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句读完,很神奇,脑海里立刻可以呈现出画面,即使之前我连牧人猎马都没看到过。这就是生的色彩。顾随看来,一首诗歌之所以动人,就需要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歌和小说散文不一样,不是道理越大越好。评价一首诗的好坏——“气象,色彩,调子。”关于气象阔大,顾随提到一首“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闺房,家乡,镜头一下拉到了遥远边塞,隔山隔水,消息一下子就断了,岁月急急缓缓,浑然不觉。
一般初唐诗的气象都非常好。而至朝代没落,诗歌越写越小,越写越细,反而找不到那种天地视角。——“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小喜悦,小难过。
“在诗中,文第一,意第二。语言文字到说明已经落下乘,说明不及表现。”
顾随先生说,a philosopher, in his best, is a poet; while a poet, in his best , is a philosopher.最好的诗人,是一个哲学家;最好的哲学家,是一个诗人。O(∩_∩)O哈哈~
“高人未必是好人,也未必于人有益。”
顾随先生说,诗里表现悲哀是伟大的,表现伤感是肤浅的。只有文字克制,才写出伟大。将心中的风起云涌,用调和的文字写出来,就能打动人。因此,我觉得,诗文的高下,不在于忧国忧民,不在于禅宗道理,而在于是否能击中读者,感受到你诗文里的疼痛,和疼痛里蕴含着的力量。
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右丞的了悟,无悲无喜,却与世界隔离开来。之所以顾随觉得这并不是一首特别棒的诗,大概也是因为,不能引发读者阵痛吧。这可以算是一种明心见性的禅悟,却不能算是一首高质量的诗。
举个”生的色彩“的例子: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摩诘
摩诘的诗特点:静穆,写实。因受禅宗,佛理影响。
顾随先生说,读禅宗佛学,应该学勇猛进取的精神,即,佛境界,精进。青年人学佛,不应学明心见性,四大皆空。而应学其精进,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同样,如果写诗,写到波澜不起,未必就是一首好诗。
相反,你在生命旅途中与俗世的碰撞,才是一首好诗。
PS:这个读书笔记将会以连载的形式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