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看电影《狗十三》的时候就没有这种感觉,情节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如果没有很大的耐心,甚至会有让你感觉到有些乏味,但是等你静下心来一想,让你感觉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然而真实的社会不允许太多的真实,和谐社会不允许太多不和谐的声音,这或许就是这部片子被禁长达五年时间的原因。问题可以被掩盖,却无法被解决。
中国的教育很奇怪,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不能做个掩耳盗铃的人,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是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能够以更包容的心态来正视这个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拿出来探讨,拿出来讨论的时候这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
起初我以为狗十三是一条狗的名字,后面发现是一条狗与十三岁少女之间的故事,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或许就是一个少女自身的”成长“故事。
那条狗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少女本身,所以当李玩吃下那口狗肉,并面带微笑的说出那句“谢谢叔叔”的时候,也是自我死亡的那一刻,任性的少女李玩终于成长了,长成了父母希望的那样,长成了世界希望我们长成的模样。
片中李玩的堂姐堂堂似乎更符合家长眼中好孩子的形象,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好,所以在李玩因为爱因斯坦走丢焦急的时候帮着安慰说狗都是认得回家的路的,说不定过会就回来了;所以在李玩的后妈找只狗来替代爱因斯坦的时候,会帮着家人打圆场,说这就是爱因斯坦;甚至在得知自己的男朋友高放喜欢李玩的时候,并没有去为难李玩,而是买醉之后与男朋友果断分手。
相比之下,李玩的表现似乎显得过于任性与自我,在狗走丢后,对家人不断抱怨,在后妈买条狗来代替爱因斯坦时的不依不挠,不开心的时候单独约堂姐的男朋友高放出来买醉诉苦,在其表明心意之后,却又冷漠的走开。
特别是与高放的感情,你要是不喜欢人家,你去招人家干嘛!后面一想,这不就是未成年人吗,孩子当然有其不成熟的表现与不合适的行为,为什么我们老是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判他们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
如果换成孩子的视角,他同样认为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撒谎是不对的,但是你们不是照样这样做吗?
有时不禁异想天开,假如成长的顺序换一下,我们是先成人后孩子,那么世界是否就会以孩子的价值观为主流来评判成人的世界撒谎圆滑世故都是不对的呢?
诚然,世俗将我们磨圆是为了让我们滚的更远,可是在滚的更远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棱角,失去了自我。
所以当李玩问堂姐为什么喜欢现在的男朋友的时候,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他长的帅,反正班上的女同学都喜欢他,总得喜欢谁吧。
所以当李玩在街上再看到狗狗爱因斯坦的时候,不敢与它相认,庆幸它没有认出自己,其实是现在的自己没有勇气跟过去的自己相认,没有勇气对他说:看啊,我最终还是活成了你曾经讨厌的样子。
当我们被成年人的世界所接受的时候,我们也就成长了,长成了外界希望的样子,回过头来看电影《狗十三》的海报似乎充满了嘲讽,这”狗13”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