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体会第48页,第一自然段:关于精神分析理论如何看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非理性的。一是有多疯,二是怎么疯?
我的理解是:一是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二是心理疾病属于哪一种类别。
第2个体会,第50页,关于神经症-精神病的区分。弗洛伊德在评价心理状态时,是否具有现实检验能力,成为判断两者的分水岭。神经症患者的痛苦来自于患者的防御力僵化,缺乏灵活性,以至于他们的本我的能量无法疏泄,更无法创造性的抒发;精神病患者的痛苦,是因为自我防御过于薄弱,任强大的本我无情肆虐。
对于治疗方案治疗,神经症患者应尽量弱化其防御机制,使其本我能量尽可能的通过建设性途径得以疏泄;相反对于精神病患者应增强其防御能力,抑制本能冲动,提高患者的现实检验能力,将本我冲动压回潜意识。
我的理解:神经症患者在于超我自我与本我猛烈的厮杀,心里知道明明不该这么做,但是身体却非要那么去做。解决的办法是弱化超我和自我,让本我的能量可以通过建设性途径得以疏泄。请注意,这里是建设性的途径。这是值得非常研究的地方。
而对精神病患者,其超我和自我能力非常弱,以至于本我在现实世界中肆意的行动,对于他们就要增强超我和自我的能力,将本我压回潜意识状态。
第3个体会,第51页:自我心理学:神经症性症状,神经症人格,精神病。
我的理解:书中说的神经症性症状是神经症,神经症人格是我们现在说的人格障碍,而精神病和现在含义一样。书中将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定义为一个由轻到重的连续谱。但是在55页对这一连续谱提出了一些质疑。因为重度自恋性人格,很难定位于这这个连续谱的任何位置。
对于神经症的来访者,我认为主要是增加其策略,用于解决面临的冲突。
而对于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可以指出其人生信念的局限性,通过改变信念,并加以其他方法配合来逐渐的改变人格。
第4个体会,关于客体关系:对边缘性病症的界定,第55页。
我的理解:第59页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对此进行了总结。精神病患者具有早期发育受挫的潜意识创伤体验,尤其是信任感的缺失。边缘型人格结构的患者可能存在分离个体化阶段,发育受阻。而神经症患者,则多半源自于俄期跟倾向于将冲突内化。
也就是精神病患者在口欲期(信任对怀疑)受挫,边缘型患者在肛欲期(自主对羞怯)受挫,而神经症患者在俄期(主动对内疚)受挫。
作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精神病性的焦虑来自于对毁灭的恐惧,他们大脑中的恐惧系统尤其活跃这一系统是大脑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应对捕食者的保护机制。(孩子小时候存活需要他的的抚养者来保护,如果抚养者这个时候虐待他,就会形成前语言期的恐怖记忆,将这种恐怖的情形牢牢的记住,有可能造成精神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最常出现的是分离焦虑及激活所谓的惊恐系统,这一系统是人类早期形成依恋关系所必须的。(其实就是矛盾焦虑型,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情绪不稳定,猫一阵狗一阵,就容易造成孩子成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神经症患者的焦虑主要与潜意识冲突相关,尤其是冲动以及因之引起的内疚感。(这个就是既想抢夺自己的异性父母,又害怕自己的同性父母所造成的冲突,最后如果能够很好的整合,那么就不会形成神经症)
第5个体会,关于神经症-边缘型-精神病型的连续谱,神经症性人格结构。
我的理解:神经症指那些有情绪困扰,但仍能高度保持良好功能的人群。对此我们可以针对来访的情绪管理做工作。
神经症来访的问题大多是自我部协调,来访者通常言辞信清晰。我认为神经症来访者主要是内心冲突。
神经症来访者治疗早期有能力形成治疗性分裂,能够形成观察性自我和体验性自我两部分。那么我们可以教给来访者一个壁虎眼的这么一个练习,让来访者拥有观察性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神经症的目标应是:解除他们对爱和创造的抑制,部分神经症来访者还需积极提升独处与休闲的能力。我想可以让来访者理解爱的五种语言,并尝试让来访者去理解存在主义。
第6个体会,关于精神病性人格结构,第63页。
我的理解:精神病性的来访者,惯用初级的防御机制,例如回避否认,全能控制,原始性,理想化或贬低化,原始性投射或内射分裂,中度解离,付诸行动及躯体化等。
精神病性的来访者,他们不能依赖自己,也无法相信别人具有自我连续的体验。
精神病性的来访者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缺乏反省能力,也就是心智化的能力;二是有强烈的死亡恐惧。这个很好解释,也就是他们在口欲期时没有获得足够的信任感,那么就产生了很强烈的死亡焦虑。
第7个体会,关于边缘型人格结构,第六十七页。
我的理解:边缘型人格的来访者也过度依赖那些初级防御机制,如否认、投射性认同、分裂,这一点与精神病来访者很类似。两者重要的区别是,当治疗师指出来访者原始性防御体验时,边缘性来访者至少会暂时承认其不合理性而精神病性来访者则可能更焦躁不安。因为边缘性来访者还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而精神病性的来访者感觉快要被恐惧所淹没。
边缘型来访者也缺乏反省能力,无法识别自己与他人行为的含义,他们也难达成心智化,无法理解别人主观上的独立性,这个与精神病性来访者比较类似。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边缘型来访者感受到的自我不协调性与认同间断性没有达到精神分裂症那种生存恐惧的程度,他们或许有认同混淆,但是至少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其次遇到有关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时,边缘型来访者更容易产生激惹的症状。
边缘型与精神病性来访者都极度依赖原始防御,也都缺乏自我感受,而神经症性来访者则否。
边缘型与精神病性人群二者间的本质区别,在于现实的检验能力,即主观与客观是否统一。
边缘型来访者,当试图亲近某人,他们会望而却步,因为害怕被淹没被掌控;但是如果孤身独处,又难免饱尝心酸,担心被抛弃,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是一种寻求帮助又拒绝帮助的行为。好像一个两岁的孩子,既拒绝帮助,又因缺乏帮助而一败涂地。
第8个体会,关于本章的小结,第72页。
我的理解:作者坚持认为对个体核心固有观念:比如安全感,自主性或认同感;对焦虑体验的特点:毁灭焦虑,分离焦虑或针对惩罚,伤害及失控的具体焦虑;发育阶段的基本冲突:共生时期,分离个体化时期,俄期;客体关系:单方、双方、多方;个体感受:自我崩溃、四面树敌、自责。要对以上几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才能构成有效的有价值的精神分析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