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先问一个问题:你会溺爱孩子吗?
很多家长肯定会斩钉截铁地回答:绝对不会,我对孩子是真爱,肯定不会溺爱。
以前,我也一直这样坚定的认为,但最近却对这问题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
比如,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外出玩的时候,孩子看上一个玩具,哭闹着非要买。面对这种情况,你是不是就妥协了?
实际上,这就是溺爱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经常错误的以为是真爱。
那么,溺爱和真爱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前两天,我被突然问到这个问题,当场就愣住了。
要是列举溺爱的例子,我能一口气说出一大堆,可却从未深入思考过溺爱与真爱之间深层次的区别。
于是,我带着探寻的心情向人请教。
对方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原则的爱。
仔细想想,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而无原则的爱,就是溺爱。
02
说到无条件的爱,我瞬间想到了前几天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一个片段:
哪吒被无量仙翁施了穿心咒,投入炼丹炉之后,他和爹娘被关在一起。哪吒的娘在即将被炼成丹药,与儿子诀别之际,忍着穿心咒的剧痛,坚持要拥抱自己的儿子,并且告诉他:
“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这是一句极其动人的话,也让现场许多父母为之落泪,它直观地诠释了什么是 “无条件的爱”。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很难做到“无条件”,与之相反,我们的爱似乎处处都附带着条件。
比如,孩子想要买个书包,我们可能会脱口而出:下次考了100分就给你买。
比如,带孩子出去玩,本来很开心,可我们转头就会给孩子布置任务,玩完之后要写篇作文啊。
还比如,考试考进多少名,我们就……
总之,我们的爱好像总要以学习成绩为条件。以至于久而久之,真的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爱的不是自己,而是分数和成绩。
但其实,如果孩子确实想要某样东西,家长有条件满足,不妨满足他;如果当下没条件满足,完全可以跟孩子认真讲清楚,等经济宽裕了再买。
以此让孩子明白,你无条件地爱他,他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
千万别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东西都要用分数和成绩来交换。
03
再来说说无原则的爱,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罗茜茜爷爷奶奶对孙女的爱就把溺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茜茜是家中唯一的孙女,爷爷奶奶便对她言听计从,百般迁就,甚至将她当作小公主一般看待。在全家去乡下玩时,茜茜就因为娇惯而闹出许多不快,她宁愿尿裤子也不愿意上乡下的厕所,还对周围环境各种嫌弃。
而由于长期被爷爷奶奶溺爱,茜茜养成了“公主病”,任性、自私,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这就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无底线的妥协。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包揽孩子的一切,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
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为借口不加以约束。
这些行为短期内或许看不出问题,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孩子只知道一味索取,不懂得解决问题,没有规则意识,更缺乏责任感。这对孩子将来长大成人极为不利。
要知道,父母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长远考虑。养育孩子,不能只看眼前,还得帮助他长大成人,真正实现自立。
04
这样一对比就会,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应该是真爱,是无条件的但有原则、有底线的爱。
那具体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在外面跟人打架,并且是他挑起的事端,等他回家,你会如何处理?
有些家长可能会怒火中烧,一系列愤怒的话语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又闯祸,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闯祸精?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你觉得这种处理方式如何?
实际上,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给孩子雪上加霜。
其实,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通常也会感到恐慌。此时,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最后一定还要认真地和孩子沟通,告诉他:“我们非常爱你,但我们不喜欢你打架的这个行为。”
这句话很重要。前半句意在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爱他;而后半句则指出打架行为是不对的。
所以,遇到类似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和行为区分开来。我们爱的是人,不接受的是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明白,父母永远爱他,但错误的行为必须改正。
说到底,当父母的,都天然的爱孩子,都盼着孩子好,但不能错把溺爱当真爱,如何将这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是需要讲究方法的,既要有爱,也要有原则。
这中间的度并不好把握,如何把握好爱与原则的尺度,让孩子在正确的爱中成长为有担当、懂感恩的大人,这正是我们为人父母需要修炼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