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简单说来就是利滚利。假设你有一大笔钱,光是把它存起来,利息也会逐年变得很可观。比如,发明炸药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逝世前拿出遗产的一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每年约20万美元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他说:““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他将巨额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用以授予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领域,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再加上诺贝尔基金会高超的投资理财策略,从1901年至今100多年颁发的高额奖金依然“发不完”。这其中的投资理财策略就包含了一定的复利思维。
那么什么是复利思维?前面的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正向增强回路”的因果链在金融领域就体现为“复利效应”,其本质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不断循环。有人会想,如果实现复利是不是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作者给财富自由列了一个公式:本金(1+收益率)时间-欲望=财富自由。什么是财富自由?一般理解为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多的钱做你想做的事情。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财富自由与本金、收益率、时间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如果希望财富自由只在自己这一生上实现,而不去考虑代际传递,收益率、时间相对本金来说,影响因子更小一些,比如6岁的小朋友拿5000元压岁钱存钱存到76岁,假设70年每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70年后你的5000元就可以变为15万多元。看起来似乎不少,但是在现在这种货币贬值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下,70年后的15万元还不一定能买到现在5000元能买到的东西。所以实现财富自由的更大概率取决于提高本金、降低欲望。参考公式:本金↑(1+收益率)时间-欲望↓=财富自由。理论上30岁的你存300万元,按照5%的年化收益率利滚利,30年后可以获得1200万元,前提是你在30岁要有300万元存进去。虽然说当今的中国富二代越来越多,但是普通的年轻人在30岁拥有300万元真不是一件常见的事,单纯依靠工资收入更加难以实现30岁有300万的目标,除非你具有前瞻思维抓住机会创新创业。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旨在寻找中国30岁以下(包含30岁)的创业领袖,每年都会甄选在各个细分领域发展势头良好且具有高成长性的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的年轻人能站在风口浪尖披坚执锐稳舵航行,获得300万元的第一桶金成为可能。但我并不是说其他年轻人就一定没有机会了,并不是本金一定要达到300万元才能实现财富自由,尽可能提高本金权重,即使不是30岁开始、不存30年之久,被减数的增大也能使财富自由的可能性更大。你发现了吗?财富自由其实落脚点在于“做你想做的事”,不一定所有想做的事都建立在钱的基础上,可能是享受阳光的沐浴,可能是与家人好友的开怀交流,可能是独处时的惬意时光,这些都是财富自由的范畴。相反,当你把想做的事中基于钱的部分减少即减小欲望这个减数,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作者给出了实现财富自由的建议: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尽早存到足够的本金、努力做到稳健高收益、让时间证明它的力量、降低自身的贪念与欲望。身边部分年轻人却都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在白条上借钱补花呗欠着信用卡的帐”,仿佛目前也没出现什么问题,久而久之,习惯了用未来的钱满足现在的欲望这一“复利思维”指导行为的方式,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只能说这种消费方式与我的价值观不符合。我是个简单的人,“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这一简单的复利思维可能更适合我。恰巧重温了《失控玩家》,游戏里的NPC——盖为了追求一见钟情的女孩,每天从简单的、重复的日常生活中进步一点点,从1级升到102级,终于达到了女孩随口许下的承诺,从而获得女孩的另眼相看。这又使我联想到了基于大规模模型训练、海量数据共同成就的ChatGPT程序,我以一种非专业视角猜想,它的出现是否也可算作是复利思维的一种反应呢?哈哈哈,这么高深的东西还是不要去刨根问底了,不如花点时间想想我的财富自由怎么实现吧,我还是觉得目标倒推法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