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论是与人交流,还是需要写些书面文件,都需要具备表达能力。然而如何表达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成了天大的难题,尤其是书面表达。文字的魅力是我们无法抵抗的,就算是发个信息这么平常的事情,靠得也是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提升一下书面表达的能力呢?
也许你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你依然能够为了精准表达而开始学习“写作”。
两周前,我读了一本名为《为什么精英这样沟通最高效》的书,作者表示写日记就能大大提升表达(写作)能力。
日记可以记录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感受、观点等等,想表达的一切都可以写进去,这就是你的一个秘密花园,而只要每天保持写上几分钟,你的表达能力就会得到稳步的提升。
人们通过这一举动可以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做出及时的反省,对于自己无法发泄的情绪通过书写就会得以释怀,这一习惯还帮助不少作家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很多人通过输出读书笔记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拿出来也有很多小说家把儿时的种种经历撰写成半虚构半真实的故事呈现到读者面前,而这两者在我看来,都在传递着同样的道理:写作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
也许你从未动笔写过日记,也许你不知说给自己听的那些碎碎念,如何能通过书面语言精准地记录在案。
不过这些都没关系,思想负担将是阻碍你写作的最大的拦路虎。不论你为何而迟迟不肯动笔,我都希望你能放下这些包袱。没有思想负担的文字,才能如鱼得水,才会一气呵成。如果我们的文字没有连贯性、东拼西凑,那么聪明的读者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可那又怎么样呢?任何一段文字都有其立足之本,有人理解,有人不解。读者的阅读水平会精进,笔者的写作技巧也在提升,谁能保证读者们所读的作品就一定正好符合自己的阅读水平呢?再说谁规定作者只能写足够书面的文字内容呢?
这都不是无法打破的死规矩,所以只要你想写,有写作的愿望,那就写呗,有什么不行的呢?如果因为怕自己写得不好而迟迟不肯动笔,那这就不是文采和天赋的问题了,而是“你敢不敢面对自己的文字也许就是很稚嫩”这一事实。
我知道很多作家都不会回头去读自己出版的作品,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表达能力都在进步,所以回头去读自己早年间的作品,可能会有种很丢脸的感受,认为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太幼稚、太浮浅。可是谁说作家不能有遗憾,我恰恰认为“这段话竟然没有采用隐喻来描绘”、“我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写这句话呢?”这样的遗憾很美好。
这说明他们一直在进步,从未停滞,不是吗?
所以如果你有写作或是其他什么领域感兴趣,不如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在前几天,我读到一段文字,当时读的时候,只是有一点恍惚,认为这个作者的书中应该不会那样模糊不清的表述方式。行文八千字左右的篇幅在为读者阐释一个理念,它被作者分成了四部分来分别做了讲解,可是当我读到最后一部分时,才赫然发现这一部分只用了短短的十几个字来稍作诠释,而后这一章节也草草完结。
随后我在那页空白处写下“也许不该如此,至少如果是我,我不会这么草率。又或许我如果是一名作家,可能就不会在乎个别读者这些细微的感受吧,毕竟我不是,终究还是不明白作者的用意。”
写下这段文字后,我静坐了几分钟,便打开了网页,那种凡事都想一探究竟的心理“唆使”我试图寻找些什么蛛丝马迹来回应我自己的疑问。果然我看到了百度百科中记录的内容和我认为有些草率的那十几个字完全重叠。
我关掉网页后,又把那一章重新浏览了一下,感受还是一样的,然后我告诉自己“作者也许正是对这一部分没那么了解,但作为书籍的章节,内容又需要完整,所以作者本人也必须本着对读者负责的原则,尽可能地将相对准确的概念落在纸上,供读者参照。”
如此解释,我便有些懂得作者的用意了。当然这样妄加揣测,也许并不能代表作者真正的想法,但它却让我快速打消了心头那刚刚触发的一点点别扭。
也就是说,就算是写了半辈子的作家,也依然有他们自己的进步空间。持续笔耕,让他们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明确立场、越有方向,他们的风格轮廓也日益变得清晰,总有些文字,一看就知道出自什么人之笔,当然这样的作家通常都是写了几十年的老作家。
不过谁不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呢?如果作家们都无法面对自己不成熟的思想必须要公开示人的恐惧感,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成为作家了。
写一段故事或是一本自传,都需要提笔的理由。这个理由就能够让笔者一鼓作气地把想法表达出来,至于精不精准,读者读起来会不会产生共鸣,这都是后话了。至少在你刚刚提笔之时,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否则那种只属于你一个人的、别出心裁的文字组合,也就无法得以呈现了。
《写作这回事》中作者斯蒂芬·金提到了自己在高中时,编辑约翰·古德对他的指点,在今天看来,这段文字依然堪称经典:“写作时要关上门,改稿时要敞开门。换句话说,你开始写东西时为自己,往后东西就要出门见人了。你一旦有了个故事,把它写好——总之尽力把它写好——它形成之后,就属于所有想要看故事的人。或者想批评它的人。”
当你想要写些什么的时候,请不要带着读者一样的挑剔目光去看待你所创作的文字,你必须心无杂念,才能言之有物。想表达或是想避开的东西太多,反而会扰乱你本来的思路,让你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在写些什么了。
而当你写完之后,才需要换到读者的角度去研读,把自己的阅读水准拿出来,让它来告诉你哪里需要稍加改动,也就是说,打磨一部作品需要时间,但创作需要的是绝对的信念感,你得相信以你自己的写作功底能够写出一个好故事。
换句话说,创作需要感性,而当它要面对读者时,需要的就是理性打磨、精雕细琢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并持续关注他们的每一本新作,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说明你能够跟得上作者的思想。
那么对于写作呢,想写就随时开始,没有什么灵感不灵感的,依靠灵感的写作写不长久。相比之下,有足够接地气的生活化素材,更能支撑你在写作的路上走得更远。
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书面”表达,当你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想法都精准表达出来的时候,你写的东西是不是那么“书面”也就不重要了。在文章结尾,说这句话,只是想说,我们越是在意某些东西,就越容易被这份“在意”给捆绑,以致于无法放开手脚去把事做好。
如果你有写作的想法,就从记日记开始吧,管它是不是“书面”呢?管它能不能成为一篇合格的文章呢?但是只要你心无杂念、持续笔耕,这个习惯就会带领你逐渐拥有趋于成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