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用时一年之久终于出版的《伊川,我们的家园》,久久不愿放下,这是我和另外两位伙伴,辉和霞共同的“孩子”。
筹划
去年暑假到江苏学习,参观了一些学校,特别留意了他们校本教材的一些做法。回来后和伙伴辉聊到了这个话题,结合我县校本课程研发现状,我校校本课程对地方风土人情涉猎较少的校情,于是,就决定研发一本让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教材。由于工作量极大,这就有了另外一个伙伴――霞的加入。
心里有了想法,就开始行动,首先确定教材的框架,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搜集材料、实地采风的经历;有了线上讨论、线下达成共识的聚会、商讨,思路越来越明晰。
整理
搜集资料,筛选图片,编辑合成……每一步都做到了极致,大到每一单元的设置、单元导语的琢磨;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斟酌、一个图片的构图位置、课后题的设计、读书屋、阅读角颜色的统一……读《伊川县志》、问度娘,力争做到尊重事实、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煎熬的,同时也是快乐的、期待的。
精益求精
初稿出来后,虚心请教专业老师。听从多个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虽没有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出目录,分出章回。”但也做到了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一直到接到学校通知、整理出书,我们三个还在不断修改,反复斟字酌句。包括今天提交上去还是有一点点忐忑的。不管结果怎样,我们尽力了,感觉很有收获,无论是对家乡的了解,还是对文化在家乡的传承,我们都有了充分的认识。校本教材的编撰过程就是一次学习的历程,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书中找家乡、在家乡里找语文,关注家乡未来发展,体察家乡的变化。力争把家乡的风土人情,名人故事,名胜古迹系统呈现出来。供孩子们了解家乡,爱上家园,做一个真正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伊川,酒祖故里,圣贤之乡,理学名地,十大景点,文化灿烂;名产层出,传承发扬;工业园区,辉煌依然。这样的家国情怀,从古至今都是我们民族的主旋律。看不厌的伊川芳华,听不够的伊水流韵,道不完的人物风云,有什么理由不让前行中的伊川故事被今天盛世下的孩子们了解、热爱、铭记呢?本教材从文化、物产阐述伊川的历史血脉渊源,展现伊川的风采。小学高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观察社会的眼睛,有了思考的心灵,有了家国意识的萌芽。此刻,正是把优秀的校本课程融入孩子们课堂的好时机。我们编写组三位伙伴经过不懈努力,编写出了《伊川,我们的家园》校本教材。相信,在教材丰厚土壤的滋润下,一颗颗芽儿一定会随着岁月长成参天大树!本教材在实施过程中以读、演、讲为主,培养学生对家乡乡音乡土、人物春秋、名胜古迹了解的同时,增强语文感知能力。课程最大特色是图文并茂,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阅读角、故事屋等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参与课程,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怀。定期开展“讲家乡故事比赛”“夸夸家乡的名人”“我是小小讲解员”等活动,此外,每月一次的研学活动、一个学期一次的课本剧、舞台剧表演都为课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担当。
《伊川,我们的家园》,终于等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