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科学课上,老师在讲述青蛙一年四季的活动,“春季产卵,夏季捕捉害虫,秋季挖洞准备冬眠……”一孩子接嘴,打断老师的讲述,“储存食物!”另一个胖乎乎的孩子一脸的疑惑,小声嘟囔着:“储藏食物?到了冬天,不就坏掉了?”……
由此,我想到了上班以来听过的最多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一桶水也远远不够。幸亏这位科学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否则该怎样面对这个二年级的孩子呢?
然后我又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的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的三次备课。
于漪老师把每一次讲课都看成一次生命的绽放,每堂课都要经过三次备课的过程。
第一次备课就是“读白文”,不看任何参考书,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静下心来反反复复阅读文本,不断给自己提问题;第二次备课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看名师、教育专家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不断思考;第三次备课是在上过平行班之后总结经验,教学反思之后再备一次课。她说:“我在阅读教学中试图引领学生通过咀嚼语言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表层进入语言表达的深层世界,力求将阅读课特别是经典阅读课上出点深度和难度,上出点文化味。”这里的“引领”与“引导”展现的都是语文教师扎实的备课功夫。
我想,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用于漪老师那样的态度去备课;能加强自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在备课时,能博采众,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授课之后,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那么,假以时日,其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大的进步,我们的课堂,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输送给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