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山河破碎,群雄逐鹿。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汉献帝刘协以九岁之龄登上帝位,成为东汉王朝的末代君主。
刘协的一生伴随着腥风血雨,从出生起,他便时时刻刻活在阴谋与算计中,于是他过早的学会了隐忍与蛰伏。那一年,凉州铁骑踏入洛阳,董卓废刘辩立刘协,自封相国。九岁的少年也被推向了权力的巅峰,成了大汉的天子。可这“天子”二字,却从不是荣耀,而是一把根深蒂固的枷锁。
与此同时,董卓下令火烧洛阳,那场大火在少年刘协的心中经久不散,那些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洛阳城内人心惶惶。彼时的刘协尚没有自保的能力,又如何保护大汉的子民?
长安城内,刘协只能任由董卓在朝堂上为非作歹,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多年。他一次次咽下去被人当作提线木偶的委屈与心酸,把所有的不甘与野心藏匿起来。
终于,刘协等来了董卓的死讯,他本以为可以摆脱命运,重振汉室。然而,李傕、郭汜等军阀的混战,又将他卷入了一场新的灾难之中。

长安城内,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那一刻,思念故土的心情达到了顶峰。在董承一帮老臣的庇护下刘协逃出了长安城,十四岁的少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洛阳,那里才是大汉的根基。他们一路风餐露宿,缺衣少食,这条回家之路,刘协走了一年。
冬日的那场大雪足足下了三天,回到洛阳城,没有想象中的十里长街,夹道相迎,只等到远处一个人孤零零地骑马奔向他。
“沛国樵县臣操,参见陛下。”
从长安到洛阳,一路上,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丑恶。那些大臣口口声声尊称他为“陛下”,可内心不过把他视为棋子。曹操的出现,既是希望,也是囚笼。刘协又一次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一次是许昌。
区别于董卓的残忍无道,那时的曹操心系汉室,关心民生。或许权力本身会让人面目全非,曹操亦如此;或许一开始都是假象,曹操真正的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表面上对自己恭敬有加,实则阳奉阴违。刘协看着眼前这个人在朝堂上指手画脚,却只能装作视而不见,而那些稍有不从的人则被他一一铲除。刘协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被董卓按在龙椅上,那些孤立无援的日子。
然而,这些年刘协并非完全忍气吞声,他也会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他下衣带诏,令董承联络一些忠臣,企图发动政变,夺回政权。但曹操早有防备,政变还未发动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事迹败漏,董承等人被灭族,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秘密处死。
此刻他终于明白,在实权面前,“天子”二字连一袋发霉的米都不如。在曹魏的统治下,刘协犹如笼子里的金丝雀一般,陪伴多年的伏皇后也被赐死,忠于自己的老臣无一幸免于难,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看着汉室的江山一点点被曹操蚕食,这种无奈与痛苦,日夜啃食着他的内心。
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此时的大汉早已名存实亡。在曹魏群臣胁迫下,刘协穿着素色的禅位礼服,双手捧着那方传国玉玺,缓缓递给了曹丕。
他穿上了曹丕赐予的山阳公服饰,走出了许都皇宫,那天阳光正好。三十多年的傀儡生活,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
评价:
刘协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乱世之中,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汉室的忠诚与责任。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协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他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汉室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