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人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比如:
1. 生闷气。遇到让自己不爽的事情,你很难承认和表达自己「生气了」,而是很快让自己想开;当别人问起,常常说「我没生气」「我很好」,否认自己的情绪,拒绝进一步的沟通。其实真实的感受并不舒服,其实是在生闷气;2. 不表达出来,而是在心里默默扣分。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被冒犯,相比于直接跟对方表达不爽,更倾向于在心里默默扣分。“这样的人以后还是离远点吧”、“算了,何必那么较真呢,谁离了谁还不是照样活”;3. 用拉黑、绝交表达愤怒。当不爽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会用拉黑、绝交这样毁灭性的方式表达愤怒。被拉黑的那一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生气;4. 不说出来,用拖延、摆烂表达不满。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的要求,即使内心很抗拒,也不说出来。但会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 觉得上司分配的工作任务不合理,就把它拖到最后一秒,最后不得不延期;不喜欢父母选的专业但又不敢自己做主,就用厌学表达抗拒。等等;5. 避免正面冲突。关系中出现分歧时,习惯性的回避冲突,并且用回避的方式表达不满。比如不回消息,在谈话和聚会中故意忽视对方等等;6. 「阴阳怪气」。阴阳怪气其实是一种隐晦的攻击,比如: 用冷嘲热讽的方式回应别人;有意无意提到一个会让对方不开心的话题; 拉出对方的黑历史、翻旧账。
当情绪不被表达或者不被直接表达,它并不会无端消失,它往往会变为隐性的攻击,攻击自己和对方。因为没有被直接表达,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影响可能会更长久。让你和关系中的对方,更长时间处于不舒服的感受当中。这种“钝刀子割肉”的感受,更加持久的伤害你的关系和身心,并且可能催生更多更激烈的矛盾冲突,阻碍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比如:讨厌某位老师,不认真听他的课;对高要求的父母不满,故意考砸;不喜欢某位同事或领导,拖延工作直接摆烂......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沟通变得更不可能,也不能让愤怒真正被安放,还会进一步伤害自己。
不表达其实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在过往的关系体验中,我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直接表达愤怒,于是习得了这种被动的方式,比如:不允许愤怒的童年、低自尊、对失去关系的恐惧等等。
不表达会让自己跟自己真实的感受失去连结,让自己陷入莫名其妙的烦恼当中,甚至让你觉得很辛苦。所以,要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当中,尝试把自己的感受、自己当下面临的烦恼表达出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当中,你就有可能了解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另外,在关系中,多做一些表达的尝试,有些话说不了并不是那么的可怕,特别是带来建设性的效果的时候。比如少一些批评和指责,把表达的重点放在描述自己的感受上,比如不说“你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说“你这样说让我感到有点伤心”;避免“总是”、“从来”等等绝对化的语言。你会发现,直接说出“我生气了”,不一定意味着关系的恶化或者冲突的加剧,也许是真正理解和沟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