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
打开手机,各种资讯像泉涌一样从上到下的滚动出来,滴滴答答的提示音,试探的想点开其中一个,想想,算了吧,滑到最后 一个“删除”键全部清空。
不想让各种碎片化消息打扰到现在的平静惬意。
晒着秋日的午后阳光,嫩绿色的椅子,“叮当”——他的消息来了(先不管,写完这篇简书再回),再来一杯卡布奇诺应该会更美好,但现在我已然很知足了。
忙碌的周二,平时热闹的咖啡厅今天算上我只有两个人,不过有人的书和水杯都在桌上,应该是想上完了课来回来这里吧。
大学,这个我原来特别憧憬的地方,现在置身其中觉得也不过如此。
看到香港大学孙教授说的一段话:“大学,就应该是早起吃点早餐;跑跑步;专业课认真听;公共课看看自己喜欢的杂志;中午小睡一会儿;下午参加个社团活动或打打篮球;晚上陪着喜欢的人散散步;或去自习室安静地看看书…… 社会不需要学霸,也不认什么学生会主席,更不希望看到学生放弃学业去创业。你只要能平稳完整地读完大学,寻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和兴趣,多去没有目的的看些能丰富自己思想的书,认识几个好的不成样子的朋友,锻炼或是塑造自己的身体,学精自己想要从事事业的专业知识…… 做到这些,平淡地度过大学这几年你就已经足够优秀了。”
我刚才一听的时候觉得,哇,这也太简单了吧,再仔细想想,原来这么简单我都没有做到。
首先,早餐和运动,近两个月来已经完全跟我没关系了。专业课和公共课也好像很久没有完完全全的认真听下来一节。
不过唯一做到位的就是读书,而且是我们的情侣阅读。
每周读一本,每读一本和男朋友一起分享观点,然后写书评,写文章,书中的哪个点触发到我们了就输出来,这种持续的输入和输出总会让我找到焕然一新的感觉。表面是在认识读书,实际是在挖掘我自己。
很多时候看着简单容易的规矩事情加上时间的累积你会发现,真正做下来的人没有几个。
当我用碎片化的时间拿来看碎片化的消息时,刷段视频,晚上躺下来冥想的时候我会觉得特别空落落,看了那么多资讯和视频,原来都是别人的,我从中得到了什么营养价值的东西吗?没有,没有,因为我今天什么也没做,只是充当了一个不动脑筋的看客。
后来,我渐渐喜欢上阅读,有时候和已逝的伟人对话,有时候和自己对话,我发现我更了解自己了,更知道想要做什么了。我很清楚的可以分辨出来做哪一件事没什么意义,也很能及时的发觉哪个时刻我在假装很努力。
在简书随笔发文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了这个它,以后也会持续更新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