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生育,成年人两性关系的纠缠拉扯,好像再也难以与感情扯上哪怕一点的关系。性是一种生理需求,情则多数时候属于年少生涯自身安全感的异化幻想需求。所谓性情中人,只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潜在标志。当然这也不是一概而论。也总会有些人至死都是多情种。至于那些离了情感滋润而无法过活的人,在我看来就如同一个一生不曾断奶的巨婴。对此我不做任何评价,人嘛,无所谓对错,只要喜欢自己的选择,就都无可厚非。毕竟,生命只是单纯的属于个人。如何让自己舒适开心,并获得价值感,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性的生理需求该作何解释?是身体器官构建的必然结果?还是精神成分更多一点?亦或二者的兼备使然。从我的个人感受来说,我倾向于第一种可能,身体性器官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刺激愉悦感,是一种绝非语言文字可以描述的体验快感。有史以来的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一种语言有着充分的词汇可以对此做出准确描述。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对其做出的任何定义解释,依然会觉得有失之千里之别的疑惑模糊。“性”事绝非是一个“爽”字可以尽情描述的事实。因为语言是符号化的、公共的,而性快感是具身的、私密的、非理性的。任何描述都是一种“转译”,必然会丢失其最原初、最饱满的质感。这不仅是中文的困境,也是全人类语言的共同困境。我们只能用“爽”、“高潮”、“合一”等隐喻来指涉那个无法被完全言说的核心。然后只能保持沉默。多少有点类似天外来客的感觉,不能被充分认知,只能被有限感知。
至于手淫意淫以及照片视频之类的直观刺激而产生的类似效果,相对于真实的“性”而言,只是一个补充,且属于虚幻性质非直接体验,严格说来并不能归属到“性”的范畴。在此简短带过。
谈到“性”,不可避免的就会扯到男女之间。古人云“食色性也”,这个解释过于笼统,多少带有糊弄的色彩。“食欲性欲”即本性,可“本性”又是什么呢?又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消亡?期间又有没有有所改观的可能?“本性”有没有被彻底击垮的可能?当“本性”彻底的消失了之后又有没有重建的可能?……带着这些种种疑问再看所谓“本性”,对于“本性”的讳莫如深也就显得有些过于浅薄了。“本性”,的汉字解释,即天性,固有的性质、个性、性格、脾性等。可是关于人的性质性格脾性等等是一直稳定的吗?我看不尽然,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所有东西一切一直在变,当然也包括人。人,作为一个物种,活着的物理意义来说,自身细胞的运动分裂,时刻不会停止,严格意义说,上一秒的自己与此刻的自己是有着些许的变化,或者说已经不完全是上一秒的自己,更不要说自身细胞会在六七年后全部更新一遍的事实。哪个自己才是绝对稳定且兼具“本性”的自己的呢?再从精神层面看,则更难以捉摸,所有关于信念理念之类的东西,都是人刻意坚守而为之的事,从变化的角度看,变量因素向来很多,变化事实更绝对。做到始终如一的人有吗?如果非得找出来一个,也许只有傻子可以做到精神的自始而终。
所以,“本性”在这个角度看,这个词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伪命题的重大嫌疑。所有看得见的“本性”都是权衡选择之后的刻意显现。对于隐藏不易看到的部分,所谓“潜意识”,也许多少会带点“本性”的可能,可是那又是无法被证实的。一切关于“本性”的解释在此处看,是完全被堵死了!所以,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本性”。
既无“本性”,当然也就无所谓“性欲”是本性之说。“性欲”更合理的解释也许只是基因延续的具体形式需求下,新生命意识诞生之时顺便被“赏带”一些快感而已。快感是机制,繁衍是目的(从基因的角度看)。人类后来将这种快感独立出来,并赋予它远超其原始功能的意义,这确实是文明发展的结果,也确实是导致许多困惑和痛苦的根源。而当一切幸福感舒适感都围绕着“性快感”而展开,对性快感的无限放大之时,不过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偏差。虽然我也是“黑丝”的爱好者,我不想替自己开脱说这很俗,可这又确实很俗。
性与爱的决裂是何时开始的?我不得知,也许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半决裂状态。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一般来说是不会拒绝哪怕丑一点的异性身躯,哪怕本身并不喜欢,但这并不耽误“性事”进行。而对于优质亮丽的身躯则更是趋之若鹜,当然这期间也总有关于“爱情”的因子在随意飘荡,时常也让我“因爱而性”或“因性而爱来”回转化,以至于让我分辨不清楚什么是爱与不爱,期间快乐悲伤愤怒原谅接替上演。然而肉体体验虽然始终只是瞬间的,但不管怎么样,不能没有“性”。如故没有“性”,好像“爱”也就失去了原始动力,起码那时是很难理解“柏拉图式爱情”的。精神是体验的“放大器”与“调色板”:然而,纯粹的生理刺激(如手淫)与有情感或情境参与的性体验,在质的层面是不同的。精神成分——无论是爱、信任、征服欲、被需要感,还是某种共享的幻想——决定了这场生物化学反应的色调和强度。它可以将一种单纯的感官刺激,升华为一种能带来深刻存在感、甚至超越感的体验。因此,它更像是生理与精神的共生体,生理提供了舞台和基础效应,而精神则导演了整场戏剧的格调。
至于后来为何会有“性与爱”彻底的决裂,恐怕只有一种解释,便是我“无爱”之时,确切的说应该是不知何时起我竟然感觉不到丝毫的异性爱意,当然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忧伤之类的感觉,是我的感觉器官除了问题还是别的因素我不得而知,更要命的是我也已经不想知道了,觉得这样也挺好。
对此的一些猜想是:当经历增多,对人性、对关系的幻想褪去,那种原始的、不加分辨的生理冲动会减弱。此时的“决裂”,并非一种主动的、道德的选择,而更像是一种身心能力的自然变化。我们再也无法轻易地将强烈的性吸引与深厚的情感联结绑定在一起。我们看清了,它们是两套可以独立运行的系统。它意味着我们不再将性的快感错误地等同于爱的证据,也不再试图用爱的名义去捆绑性的需求。这是一种将两种强大力量分离看待的双向视角。这虽然听起来或许有些悲凉,但它也指向了一种新的自由与真实。
“性”与“爱”的彻底分离,我们就能更诚实地面自己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去有意识地构建我们真正想要的关系形式——无论是纯粹的身体欢愉,是深刻的精神同盟,还是两者兼有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复杂结合。
性爱决裂”的本质,是“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构。萨特曾言“他人即地狱”,其核心并非否定人际关系,而是揭示:当人将自我价值的确认、情感的满足过度依附于“他者的爱”,本质上是将自我置于“被定义”的被动位置。年轻时“不拒绝异性身躯”,某种意义上是通过“性的联结”填补自我与世界的疏离,此时性与爱未彻底割裂,是因为“爱”的幻想为性赋予了“情感正当性”;而当“无爱”成为常态,性与爱的决裂,反而意味着从“通过他者确认自我”的模式中抽离——再不需要用“爱”的名义为性赋予意义,也不再依赖异性的存在填补孤独,哪怕这种抽离带来的是“疏离感”,却也换来了一份残酷的清醒:性就是性,欲望就是欲望,自我的存在,不必依附于任何情感化的外部联。
不回避“无爱”的疏离,也无需掩饰对自身欲望——这种“决裂”应该不是堕落,在我看来而是一种褪去幻想后的赤裸:当爱不再成为性的前提,性回归了欲望的本真,却也让我直面一个更冷峻的问题:当性与爱的纽带断裂,人该如何安放自身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寄托?
“本性”“本质”都不存在。那么人的“情感”与“精神”又能会真的存在吗?我想大概率都是人类在后续的光阴里刻意强加的名词符号。只是被情绪裹挟久了,不愿放下,仅此而已。
如果最初并没有,也便无需安放了。强行安放一个并不存在东西,无异于刻舟求剑。省去中间自扰的繁杂环节,人也许才能更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