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了鼎的简单介绍,发现如果每次介绍一个器形战线就太长了,所以这次决定把除了鼎之外的食器都说道说道咯!
鬲(音立)
在博物馆里参观,陶质鬲或许遇到更多。铜鬲其实就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说文》中记载:“鬲,鼎属也。”可见二者在功用与形态上是具有很多共同点的。鬲大体上可分分裆鬲和连裆鬲。之前好像在《宝鸡六章》里的论文中遇到过将连裆鬲作为一个族属区分的标志,可见商周之际不同族群的使用器物带有自己的特色,而如今成为了我们分析推断的参考信息。
可以看到与鼎相比,鬲的腹部与足部的分界不甚明显。不过既然同属于一个属了,鬲的铭文里有把自己叫鼎的哦。鬲同样是用来炊煮粮食的器物,一般所见体型都较正常,应该多是实用。
甗(音演)
甗是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两部分组成的蒸器,甑与鬲之间有箅子隔开。它可分为联体和分体两类。早期,尤其是商和西周时期多合体。(为什么总觉得分开了就不是它了呢)战国时期开始,下半部分鬲呈缩小趋势到了秦汉时期彻底演化成无足了,基本上可以说是另一种器物了。甗一般也是实用居多。(有没有开始脑补妈妈蒸馒头,哈哈,和家里蒸锅一个原理咯)
上面说的和“鼎”可以归为炊食器,下面就来说说盛食器。(说完“锅”来说说“碗”)
簋(音鬼)
簋一般是和鼎配合使用,有的有耳(双耳、四耳),它的用途和我们的碗的确无差,就是用来盛放饭食。有的簋还带有方座或盖,扶风庄白窖藏所出的一批簋就有带方座和盖的器物。据说方座有抬高方便进食的作用,盖防止灰尘等脏东西掉入。平常见到的无盖的簋或许当时在使用的时候是有其他材料的盖,只不过因为不易保存所以才没能保留下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乳丁纹四耳簋算是有特色的簋,不但在铸造工艺上采用了分铸法,而且在簋的四耳上各有六个牛头进行装饰。
盨(音许)
流行的时间较短,西周时期多见。总感觉它像我们圆角长方形的饭盒,而且还是饭盒顶部有把手的,或许盖子取下来反过来方就可以当盘子用啦!
簠(音府)
簠也是用来盛放饭食的,不过就是有研究者认为它是在祭祀中盛放粮食的。它的外形很有特点,是上下对称的,也就是说盖和器身看起来是相同的,有几分像盨,但是它是棱角分明的折角哦,流行的时间更长一些,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都有发现。要区分盖和身的办法就是看它们的扣,其他的地方可几乎是看不出差异的。
豆、铺
豆很像我们用的小碟子。铺和豆类似,有些时候有混淆,都是古人用来盛放调味制品的小碟子,像豆豉、肉酱等等。
食用器就告一段落啦,下周酒器约起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