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又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人人笑开颜....”
三月三到了不由让人想起的便是这首童年唱过的儿歌。伴随而来的还有那些年去政平赶庙会的情景。虽然儿时并没有歌里唱到的风筝,但快乐的心情如同天空的小鸟。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上小学一年级,快到三月三的那几天,心情总是异常兴奋,魂魄早被政平那个庙会勾走了,同学们似乎都和我一样兴奋,你问问我我问问你“哎明晚挂灯,看戏去不?”
学校不放假去不了,羡煞了那些不上学的小朋友可以开开心心牵着大人衣角,“跟会”去。
那几天校长怕同学们偷着去“跟会”,于是提前敲了警钟:“谁要旷课,必须叫你们家长来”。尽管校长在全校面前这样强调,但偷跑的大有人在,跃跃欲试的心管不了什么纪律,记得学校男生厕所后的那块土墙,就是逃跑的绝佳路线,若那天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准会有人从那里翻墙逃跑。因为那块墙在下雨时坍塌出了一个大豁口,脚底下垫几块砖头,下面的人用头顶着上面人的屁股顶上墙,上面的再回头伸出胳膊将下面的拽上墙,如此一番,翻出墙的男同学便如脱缰野马,一溜烟儿跑出很远。等停来下时手按住狂跳的小心脏喘着粗气·····看芽的鹅黄,苗的墨绿,油菜花的金黄,心底便涌动出阵阵欢喜!即使回来挨老师一顿批,像个木桩子杵在哪被罚站数小时也是值了!
后来校长总算开了窍,大概是想到同学们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基本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吧,还是宽容的给放假一天。
听到放假这天大的好消息,急急回家刨口饭,换上薄点衣裳,便被大人牵着向庙会出发。
那时候去政平需坐木船去,小木船是一叶扁舟,船家挥动船桨,一下一下前后划动,小船徐徐开来,看坐在船上的人,两手划过水面,激起浪花朵朵,仿佛是在水面上坐,想想就兴奋不已。当船快靠岸时,船家先甩出一条粗大绳子,岸边专门有人接着,将绳拴在一个大木桩子上,待船停稳当后开始上人,由于人多船少个个挤着上,你推我搡,摇摇晃晃,(因为岸边早已被踩出一片软滩来)河边每个人的裤脚沾满泥水,人潮汹涌,记得一次上人太多船被压了个底朝天,幸亏河边水浅没出事故。翻船的人被弄出一身泥水,这也挡不住人们的热情,爬上岸继续挤。
看着横在面前的那条河,因为船舱太小,一次载客载不了多少,也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有人索性挽起裤脚自己过河,男人一手拉着女人,脖子上架着孩子,奋力踢腾着湍流的河水,一路摸过河,记得我也是哥哥背过河的。回来时因为人们分散行动,总算过了回木船瘾。
走到郑平小街,人山人海,几乎把人挤炸了的感觉。每个小货摊前都围满了人,挑拣货物,讨价还价,人声嘈杂,车水马龙。小棚子连篇,糟杂的人流向前涌动,庙会的有利地势都被小吃摊占完了。处处飘散着一股烹、炒、炸、煮的清香,使人垂涎欲滴,处处是人们的笑睑,欢笑声荡漾在人群里。
要挤到戏台前可真不容易啊!人群密集处小步挪动,经常被挤进街边小摊里,那卖麻糖、油糕、凉皮、凉粉、花生、瓜子,汽水、麻籽的摊主,嘟囊着“慢些慢些,看你踩到我摊子了”······
戏台前,更是人声鼎沸,其实,我们小孩子不爱看唱戏,看了也是白看,只知道他们又下跪,又哭,又闹的……看不懂也听不懂,真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不过,倒是喜欢跑到后台看她们化妆比较开心!台上唱着相公、小姐、丫鬟、这些人走来走去,我却被后台吸引着不肯离去。
看台下草帽底下的人们扬起的脸,个个张大嘴巴,嬉笑着,嚷吵着,评论着戏里的角色,虽然人们常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但一旦戏子唱开了,管她是啥子!烈日当头却乐此不疲。
三月三大人们不光为看戏而来,还要去政平山上烧香。人们沿着崎岖山路,爬到半山腰,庙门前卖香表的摊位挤满了人群。放眼望去,人头攒动,空气中散发着香灰的味道,人们似乎都不介意香灰落在身上,不怕道路艰险,一是瞻仰下佛像,二是相信“心诚则灵”。
小时候我们啥都不懂,听说大都是求子还愿的;我们才不管他们都是干啥的;只顾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傻乐!渴了买一瓶汽水一分钱,饿了家人买一碗凉粉,吃完再买个泡泡糖嚼嘴里,时不时吐出个大泡泡来!三月三庙会承载了多少童年记忆!
如今再去政平跟三月三,大桥通车,小渠环绕,杨柳依依,一下车,就被淡淡的油菜花清香包围。举头望去,一片金黄美极了!小时候只顾玩却未曾发现这美好景致。
那个承载童年记忆的小镇,小时候迫切的想要离开,如今常常出现在梦里,正因为离开后才知道她有多美!又多让人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