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神话|读书笔记11

《西西弗神话》首先是一次加缪的自我诊断与自我梳理,他想知道自己何以为生,可以有何作为,最终从这一个人化的视角出发泛化至人类的普遍经验。

用中国古人的话说,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是利用这些经典文本进行自我阐释,哪怕是误读甚至故意曲解。

他试图描述与思考的,不是永生与不朽,而是有限生命中的此世价值,是如何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经历生活。重点在于人类有死的生命,在于当下的生存以及对彼岸或来生的抗拒。

在《西西弗神话》中,“希望”为何呈现贬义?1937年加缪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因为“希望”,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相反,等同于顺从。而生活,恰恰是不顺从。

加缪认为希望把之前的一切灾难合理化,这才是最可怕、最终极的灾难,他反对为了某种缥缈的希望而甘心与正身处其中的生活境遇妥协。加缪此处的“希望”特指这样一种状态:人们觉得未来终究会自然变好,所以停止一切当下的行动,在停滞中默默等待那个美好希望的自发实现,并且忍受一切不堪忍受的现实,换句话说,人们为了一个对未来的愿景而牺牲了当下的生活与行动。

在恐怖与沉默之间,清醒地确认一种不含希望的死亡。

想象力还可以增添许多别的面孔,那些禁锢在时间里和流放中的人,他们在没有未来也没有软肋的天地里,也同样善于合度得体地生活。这个无神的荒诞世界,于是就住满了思路清晰而不再抱希望的人。

-荒诞的创作-

推石上山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哲学与小说-

支撑着世界的荒诞性,就有一种形而上的幸福感。征服或游戏、数不胜数的爱情、荒诞的反抗,这些全是人在一场明知必败的战役中,向自己的尊严表示的敬意。

尼采说道:“艺术,唯独艺术,我们有了艺术,就根本不必因真理而死了。”

一种烦恼消亡之处,必定出现另一种烦恼。

最终我们总能拥有我们人生的真相。对一个背离永恒的人来说,整个人生,不过是一种戴上荒诞面具过度的模仿。

对荒诞人来说,问题不再是解释乃至解决了,而是体验和描述。一切都始于富有洞察力的冷漠。这句话太现象学了,就非常准确表达了我那段学习期间的感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