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玄谓:史有三长,才、学、识。文笔精妙谓之才,史料精熟谓之学,而取材严谨、持论精确谓之识。我对明史无甚了解,此书也不过是随便翻翻。故而其学及选材之识无从评价,只有文字和议论似乎可以聊聊。
此书得享大名,应当归功于其文字。可我认为其长在此,其短亦在此。试举一例:
他买肉了,竟然还买了两斤。等他付完钱,接过肉一声不吭地扬长而去时,在场的人这才确信,他们刚才看到一幕真实的场景。肉贩子激动了,他压抑不住内心的冲动,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想不到我这辈子还能做上海县令的生意啊!”
此是书中写海瑞买肉一段,寥寥百字,足见功底。“他买肉了,竟然还买了两斤”正常表述为“他竟然买了两斤肉”,特拆作两句,更显出海县令买肉的“不可思议”处。又如“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本是岳武穆英雄语,移在小贩身上,确有一种由反差造成的喜剧效果。此诚其所长也。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句子本只适合偶尔点缀。若通篇如是,则显得有点故作姿态。至于“等他付完钱,接过肉一声不吭地扬长而去时,在场的人这才确信,他们刚才看到一幕真实的场景”之类,若是正常叙述之外闲闲几笔,确实生动形象、如在眼前,可通篇如是,不禁令人觉得拖沓了一些。所以我说:其长在此,其短亦在此。
若说文字还有其长处,议论恐怕就只见其短了。书中似乎涉及到一些厚黑学的东西,可惜要是早个六七年,我也许会惊叹。现在看来,也就那样。这算是“读不逢时”吧!书中提到:“没有绝对的好人”,可其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却常陷入二元论。须知一个决策最后执行成功并不能说明与之对立的建议就是错误的;一个决策最后执行失败也未必是决策本身的问题,有可能是执行的锅。这些本需要从长计议,可书中所下之评判往往极其草率及武断。这点由第一册中写朱元璋与诸将商议先攻陈友谅或张士诚便可窥一斑。
应当承认,此书还是很不错的。当年明月在引子中说他想写的是“一部好看的历史”,可是我并不觉得它好看。虽然他说自己写的“不是史书”,可又说自己写的是历史,那我只好按照史书的标准的来评价它咯!
丁酉三月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