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也算一个挺喜欢看书的人,每天都会抽点时间看书,可是这些年来,总有个问题,就是看了跟没看一样。知道书名,知道个内容,可是,合上书,书里到底讲了什么,也很难说出个一二三。这就值得思考了。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了用。如果读了却和没读一样,那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浪费时间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虽然也想着多看点书,可是回顾看过的书,书名能说上来,内容也有个梗概,可是对实际生活似乎没起到多大帮助。
昨天发现一本书,叫做《这样读书就够了》,启发很大。里面提到了“拆书”的理念,并对成年人的学习提出了新的看法。我们经历了多年的学校生活,熟悉学术的做法:看书-背诵-考试,这是以书本为中心。可是,成年人的学习,是为了要解决问题,要以自己为中心。
我们以往看书,总是考虑着要把书看完,不看完总觉得这书没读完,可是看完了就丢到一边了。然而,读书不能以看了多少本为核心,而是要切切实实给自己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我们要摒弃传统的读书方法,做到从“读书”到“拆书”,读书不是为了记忆几个难懂名词,而在于把知识拆为己用。作者提出了RIA的概念。R,是reading,阅读。I,Interpretation,反思,A,Appropriation,拆借,拆为己用。
有了I,学习者就可以反复进行体验和反思,从而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将知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体验和反思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这就是拆借过程。
我个人的理解呢,《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提出的方法并不新鲜,我们也都明白读书是为了用,学而不思而罔。不过,作者提出的一个观念非常实用:看书不必要求把书从头读到尾,不再要求理解作者的思路,也不再要求归纳全书脉络,而本着“能用上一点是一点,能用上两点就赚大发了“的精神,学习者就再也没有关于学习的压力、焦虑和愧疚,只有学以致用的乐趣、能力增加的成就感和行为改变的收益。
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读书?一个答案是,因为我们有心理障碍没有克服:看书是一件很”正“的事情,我要想办法去做这件事。
这样就造成,我们每次要看书,就正襟危坐起来,可是每天工作那么累,事情那么多,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排除干扰正襟危坐。这样就没法看书了。所以需要破除心里的执念,随身带本真正爱看的书,等公交的时候,排队的时候,随时掏出来,三分钟,五分钟,都行啊。这样做一点是一点,往往能做成。
所以,《这样读书就够了》给我最大的收获,一是提供了RIA的看书方法,二是破除了心里的障碍,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把书看完。这就够了。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