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457天早安问候。
2005年8月20日,出生于1977年,留美女博士陈丹蕾杀死了她丈夫何磊的。
到底何冤何仇,她狠心对丈夫下毒手?
陈丹蕾和何磊因“和朋友聚餐”一事发生激烈争吵。
她冲着他吼道:“我不想出门,也不准你出门。我只想和你待在家。”
一来二去,彼此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到了晚上,陈丹蕾翻来覆去睡不着。
比起闹矛盾,她更害怕离婚。而恰恰在争吵中,何磊表露出坚决的离婚意愿。
她心想:“如果离婚,何磊肯定还会有其他女人,可我这辈子就完了,不能离!
于是,她从床头拿出枪,对准熟睡的何磊开了一枪。他走了,年仅28岁。
是什么导致她萌生“杀夫”的想法?因为不爱吗?
恰恰相反,她很爱他。
学业和生活都可以不要。但婚姻,她必须紧紧抓住。
陈丹蕾为何把婚姻看得如此重?她背后的“杀机”是什么?
这种“畸形”爱恋,要从她的原生家庭说起。
陈丹蕾有一个很失败的原生家庭。
自她懂事起,家里就没有片刻安宁。
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工人。
为了照顾女儿,她母亲早早辞掉工作,当起家庭主妇。
父亲的工作很顺利,一路高升。但父亲越受人敬仰,母亲戾气越重。
她抱怨丈夫忙到不着家,担心丈夫沾花惹草,更怕婚姻破裂。
她经常查看丈夫的手机,阻止他出差、应酬。
两人不断争吵,基本都是恶语相向。
家里死气沉沉,陈丹蕾仿佛成了“透明人”。
她感受不到爱。也感受不到关注。
记忆中,她从未和父母拉过手、拥抱过一次。甚至一声亲昵的称呼,都成了奢侈。
她不敢哭不敢闹。全家人唯一的话题,就是她的成绩。
她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父母的关系就会改变。
她拼命学习,只求名列前茅。
可她发现,不管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改变当前的状态。
父母的工作越来越忙,母亲越来越抑郁。
就在她考上清华大学那一年,父母离婚了。
父亲从此退出她的生活。
从前,父亲是隐形的。现在,父亲是缺失的。
与她朝夕相伴的母亲,开始日复一日地哭泣,和攻击父亲。
离婚后,她母亲一蹶不振。生活没有重心,没有方向。
女儿去上学,她一个人到处漂泊。
整天以泪洗面,住地下室,住旅馆,居无定所。
陈丹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却什么也做不了。
后来,她去美国留学。刚入学不到两周,噩耗传来。
母亲郁郁而终,享年51岁。
她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她懊悔不已。
那时,一种强烈的恐惧,在她内心生根发芽。
她发誓:“永远不能重蹈母亲的覆辙。再困难也不能离婚!”
她害怕成为母亲那样的人。
可她越害怕,越不由自主地“复制”母亲的人生。
这种恐惧,被她转移到丈夫身上。
她开始形成了一种理念:离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一旦离婚,女人将悲苦到窒息。
她开始变得沉默、内向,甚至一步步走向偏执,人际关系屡屡受挫。
大学时期,她好几次和导师闹翻。
本科毕业后,她本来是被保送到清华读研究生,但不到半年,她又申请美国的大学。
据了解,她是因为和清华大学的导师闹僵了。
在美国留学时,她又一次和导师闹僵。她成了没有指导老师的学生。
按照美国的教育制度,这种情况是不能毕业的。
丈夫何磊只好出面,厚着脸皮去向一位华人教授求情。她才能勉强毕业。
她和导师关系不好,和同学也相处不来。
她的孤僻和偏执,贯穿了她的前半生。
她的种种行为,都令人不解。
但她的这种性格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型的人,主要特点之一是“偏执”。
这一特点,在她的人际交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善表达,把所有情绪都积压在心里。一旦察觉到周围有动静,她的防御模式会立即“启动”。
这种防御,具有极强的攻击性。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发生危险,甚至“爆发”。
不难发现,陈丹蕾的极端人格,与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分割。
她渴望爱,渴望关注和认可。但从来没得到过。
从小被父母疏离,被老师同学孤立。
结婚后,丈夫也没有给予她足够的信心。
渐渐地,她觉得婚姻开始失控。而母亲的悲剧,又让她将婚姻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最终,女博士变成阶下囚。她被判处死缓,并赔偿何磊父母44万元。
我们要思考,该如何不让悲剧重演?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个“陈丹蕾”。
她们幼时不被爱,成长不被关注,成年后不被认可。她们缺爱又偏执,会比普通人,更容易自毁和毁人。
所以,请父母们记住,自己过不好一生会搭进去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