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坐306路公交到大圩古镇,一下车看到去雄村的公交,便上了车,也是自主投币,也是两块钱,只是没别的乘客。
车转过个弯到下一站,呼呼啦啦上了十来个户外装扮的人,说说笑笑,车内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向临座的问了句:“你们是组织户外活动吗?”“是啊。”回答很简单。“我可以参加不?”“那要看你的个人体质了,我们要爬山,还要徒步,大约五六个小时。”“你们爬的山有多高?”“几百米吧。”“我在北方爬的山都在两千米左右。”“那,欢迎加入!”
于是,就加入了这个偶遇的户外队伍。
队伍在雄村南口下车,领队的过来说:“我们中午会在山上,需要自带午饭和饮用水。”我拍了拍手提的帆布包说:“出门带这些已成习惯了。”大家哈哈一乐:“同道中人!”
穿过雄村,就看到不远处的山迎面而来。山不高,却风态各异,似是峰峰孤立,拔地而起,又似是藕断丝连,绵绵不绝。领队显然走过这条线路,边走边介绍:“前面的山是五马岭,咱们今天就是要从五马岭古道穿越到花江。”
绕过几道弯,队伍越拉越长,五马岭没到,却进入一个村子南积村。村不大,古屋却不少。走在前面的,一边欣赏古屋,一边等后面的人跟上来。一座祠堂前面的弧形影壁引起大家注意,纷纷拍照,猜着为什么修成这样。意见还没有统一,后面的人就追了上来,放弃讨论,继续前行。
五马岭的古道已废弃多年,近几年偶尔会有驴友们走走,道路很难辨认。领队招呼大家走紧凑些,千万别掉队,又让走过这条线路经验丰富的驴友殿后。
安排妥当,队伍开始进山。古道上石头因过去人们长年行走磨得很光滑,又因近年来少有人至长上了青苔,大家只好小心翼翼地穿行。古道又时隐时现,一会儿就不见了石头,前面都是深密丛林,领队就寻着手机上的轨迹,带大家探索前行。
两个多小时后,穿过丛林,大家寻一块较开阔的地方,休整打尖,补充水分营养。
下山的古道保存完整,队伍就一分为三,打头阵的我们四个人去探索新路,另外两组人马分别寻近路去目的地。
路上不时有石林出现,虽不够壮观,却姿态多变,如天作的盆景一般,只是没办法搬回来把玩。
一行人边走边玩,边说边笑,不觉又两个小时过去,而目的地却似是越来越远。“咱们好象偏离了线路。”领队说着,又对着手机轨迹重新判断道路。跟着感觉,大家就进入了茫茫湿地。
当地已近个把月无雨,湿地无水也就少了风险,只是穿行在没过人头的芦苇荡里,大家不禁就拢到一块,谁也不敢多离开一步。
穿过湿地就会到花江,手机轨迹这么显示,大家也坚信这一点。摸索着前进,无路了回头再找,又是两个小时,花江就在眼前了。
看到花江,大家还没来得及欢呼,就被眼前的景象击溃了,原本可以过江的桥梁,只剩下几个桥墩孤零零呆立江中。
无奈,返回湿地,再寻出路。江边的芦苇更高更密,相隔两三米就不见人影,大家边走边相互呼叫着。“我中招了!”走在中间的唯一的女驴友一声大叫,迅速把四个人聚到一起。女驴友边喊边用力跺着脚,一只只蚂蚁被抖落下来。原来是踩着蚂蚁窝了,领队看了看说“没事,别怕,不是毒蚂蚁。”
兜兜转转又回江边,桥还是没有,却见到一养鸭老人和他的一条竹竹筏。大家象寻着救命稻草一样兴奋,围着老人一通甜言蜜语,敬烟点火一阵献殷勤。老人用竹筏把我们一个一个的渡过了江。
回头望望,花江水静静地流,对岸的芦苇轻轻地摇,远去的山寂寂耸立。我们向老人再次稽首道谢,老人也向我们频频挥手。
告别老人,穿过村庄,看到一农家渔舍。女驴友又是惊呼:“我到过这里,这是上阳村,渔庄是那个老人开的,难怪刚才一直觉得眼熟,就是想不起来。”说着,要再去道谢。看看天色已晚,大家劝道,日后专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