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不断有人通过文章找到我。
有些是交流历史人物心得,有些是想让鉴别蜂蜜真假。还有些加上也没说过话,只是经常在朋友圈里互动。
其中,有不少准备在蜂蜜行业大展宏图的新手。
不论出于何种缘由,我对蜂蜜内容都是言无不尽。他们拥有想当然的热血豪情,却并未认清行业本源的模样。
本期,秦岭一白说些真实案例以供参考吧。
1.亏光十几万本钱(化名小强)
小强从外地回到宝鸡,也发现本地蜂蜜产业的优势。我当时刚进原料厂上班,他偶尔会来拉几桶意蜂蜜。
以前的文章里说过,很多小卖家从大厂进货,自己买好瓶子和标签,在家里灌装封口后就在网上零售。
他懂些网店运营技术,靠着低价也算站稳脚跟。
随着土蜂蜜热度攀升,他的重心也开始偏移。常去周边山区的蜂场转悠,一手货源和素材更能刺激雄心。
在纸上核算好利润空间,他囤积数千斤活框土蜂蜜,接着开始在网店上砸钱,却因单价较高而收效甚微。
最致命的问题:蜂蜜过完年发酵了,溢的满地都是。
一瓶蜜剩下不到半瓶,还要让家人挨个挖进大桶。稀里糊涂处理给厂家,自己买张车票又出去打工了。
后来,我见到太白某个林场的老板,他说:活框土蜂蜜最好浓缩,不然爆瓶概率很大,到时就没法下手。
我讲出来是希望新手们抓好源头品质,而不是回到工业浓缩蜜的老路上。
2.沦为附赠品送人(化名木哥)
木哥原本是做酒水生意,转好几道手的朋友在养蜂。由于传统渠道的竞争激烈,他想尝试着做做蜂蜜。
他起初没有跟我说实话,打着进货代理的名义来到厂子里,我冲完蜂蜜水还给他讲起行业和产品的门道。
生意人做事情比较灵活,临走时买了些不同规格的样品。
大概半年后,我结婚用酒时找到他。在库房里看见一千多瓶蜂蜜,木哥说这就是他朋友养的薰衣草蜂蜜。
我没见过薰衣草蜜,口感香味也没啥特别之处。那位转好几道手的朋友,给他的价钱连友情价都算不上。
最头疼的问题:不知道蜂蜜这玩意该咋卖。
后来他找我要土蜂蜜送人,我问那批薰衣草蜂蜜怎样了。他说没能卖出去,基本当做赠品送给订酒的客户。
常规小店里的蜂蜜,就是标准的滞销品。
3.云贵高原土蜂蜜(丁姐)
丁姐在北京工作,去云南旅游时吃到当地土蜂蜜。她和同事们觉得口感品质很棒,准备合伙做这个事情。
她从网上加到我,使劲阐述自己的宏伟蓝图。她准备一斤定价三百多,还想借用厂家资质进行生产灌装。
这个蜂蜜真的很好吃,当地人只在六七月份取蜜,此后常年大雪封山。
她完全没有意识到,所谓的众人规划简直是漏洞百出。且不说定价对应的客户和渠道,就几百斤产量还要找厂家。
不加工肯定由厂家背锅,加工的话连管道耗损都不够。何况经过加工设备的蜂蜜,已经和天然营养没啥关系。
最麻烦的问题:她和朋友都有正式工作,想靠业余时间做天价蜜。
我多年全职经营土蜂蜜,都感觉很多地方力不从心。她们坐在北京的办公室,所有环节根本没法掌控。
或许嫌我的分析略显悲观吧,她没有再联系我。后来告诉我当地蜂蜜涨价了,她们卖三百都包不住成本。
这种拍脑袋做决定的新手,没有掉坑里实属万幸。
4.秦岭木桶土蜂蜜(居子)
居子也是从网上加到我的,他在上海做新媒体工作。公司看好天然土蜂蜜的前景,还是提前做过功课的。
大城市的从业者善于做商业方案,他们先从改进蜂蜜包装下手,研发出美观便捷的新包装正在申请专利。
虽然广口瓶显得传统简陋,却能克服蜂蜜结晶后的一切问题。
大公司的规划肯定高屋建瓴,居子计划准备每年做几百吨土蜂蜜,开口就问我能不能保证稳定的货源供应。
八百里巍峨秦岭,谁也没法统计具体产量。张口就要做几百吨的肯定是外行,因为光蜂蜜成本就高达千万元。
最无奈的问题:每个山头的蜜源不一样,木桶蜜口感形态都有偏差,如何做好大流通的售后?
居子做事情很认真,拿着我写的蜂蜜文章逐条探讨。发现规划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不得不从源头上重新考虑。
他要走500斤木桶土蜂蜜做试验,祝愿后期能顺利调整吧。
此外,找我的还有风投大佬、交易网站、纪录片导演...。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土蜂蜜,却因各种原因而不大了解。虽然很多想法让我哭笑不得,但是内心深处很欣慰。
人不到场,我在网上详细解答
人来宝鸡,我带他们进山去看
只有聚集更多外部的眼光
才有机会让这个行业变得更清澈
秦岭一白历经原料厂家、瓶装蜜厂家,到现在做着最古老的木桶土蜂蜜,这些形式背后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大规模蜂场是一种职业、各种经营厂家是一种产业,唯独木桶土蜂是捎带着养的,就像传统的小农经济。
气候异常近乎绝收,风调雨顺多少能补贴家用。这种最接近浑然天成的形式,没有人敢轻易扩大规模。
产量低、规模小、分布散,永远是天然木桶蜜的基因。各位想跨入此行的朋友,一定要多做了解。
最后,说个不久前发生的事情。
今年四月份,老刘在山里招了20群野蜂,一个月后有18箱飞逃,他干脆背着行李去山东工地上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