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看了一遍鲁迅的小说《社戏》,也许和鲁迅是同为一个地方的人吧,每当看到他写的那些文章,总是觉得很有共鸣!
江南地区,看戏文是常有的一件事儿,尤其在乡下地方,常有戏文班子来做戏文的,看戏文的情景也大致如鲁迅笔下所描写的一般,因此看他写小时候如何看戏文,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最深有体会的一句话还属那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非经历不能体会!
在我们当地,看戏文大概已成了一个传统,村子里有座庙,名曰西祖庙,从我记事起,村里大大小小的戏文就是在这里上演的,这座庙的历史大概有数百年了,前年因其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村里专门请人来重修了一遍,今年在重修的基础上又用红漆漆过了一遍,作为庆祝其焕然新生,村里即请了戏文班子来做戏文。我们这里,每逢大事,都是要请戏文班子来做戏文的,以示隆重!不过近两年也有变化,纯粹是某家大老板想为村里做点贡献出钱自请戏文班子的也有,村里人想看戏文自己捐钱的也有,但感受却大不相同!
日子定在初八,据说是个好日子,我倒不知道这日子有什么讲究,大概也和菩萨生日有什么关系吧,在老一辈人的眼中,凡是和神佛搭边的都是好日子!
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个好日子,恰逢周末,休息之余赶赶热闹看看戏文也未免不可。
晚上六点一刻,戏文开场,小小的的庙里已经挤满了人,这是“春场”(方言),即正本之前的前戏,适合各个年龄的人看,小孩子也喜欢,看不懂戏的人也喜欢!通常这会儿看的人最多,要是正本一开场,咿咿呀呀的戏文一唱,估计场子里就只剩下老头和老太太了。
鼓声一起,大家的目光齐齐看向台上,出来了几个宫人仙娥,天兵天将,还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手中抱着一个孩子,仔细看,却是个道具。然后就有一位须发皆白的仙翁,手中提着一株仙桃树,用贯口说些什么吉利话,大家也随之起哄鼓掌,末了仙翁把“仙桃”摘了下来“赐”给了前排的观众。又有一个戴着财神面具的财神爷,手中捧着个大元宝,一面笑一面装出把元宝献给大家的样子,前排的观众就一拥而上,可这时他又不肯了,在大家要抢元宝的时候,他又直把元宝往怀里藏,来来回回好几次,直到观众席中发出了一片嘘声,不过大家并没有真的生气,大家也都知道这就是做做样子,图个好彩头而已!
这几出戏是每次做戏文都必然演的,实际上也是我从小看到大的,小时候无论演多少次,每次都必然津津有味,然而如今却不知怎的竟有些乏味了。
我看到,老一辈的人尽管熟知套路,还是看得有滋有味,而孩子们,就跟曾经的我一样对其充满了新鲜感,而我看着看着,却愈觉尴尬!
老一辈的人爱看戏文自不必说,他们不赶热闹,看的是戏文的内容,每当哪个地方做戏文了,他们都会不远万里赶过去看。
小孩子也爱戏文,倒不是真的爱看,而是他们最爱玩最爱热闹,哪里做戏文了,那个地方一定最热闹,有许许多多的好玩的好吃的,孩子们一定赶着去!
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既不像老人真的爱看咿咿呀呀唱个没完的戏文,也不像孩子一样纯粹为了玩,为了吃去看,到了戏文场上,不知该干什么,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可能就是我们的写照了。
还是喜欢小时候看戏文,小时候娱乐活动不多,遇上做戏文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到那天,家家户户都会凑到一块来,大人们谈天的闲聊的,孩子们嬉笑的玩闹的,老人们自顾自津津有味的看戏文的,这就好比过年了,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各自奔波在生活中,到了这一天,总算可以聚在一块热闹热闹了!
那时的我也根本看不懂戏文,小孩子的目的绝不是看戏文,我充其量只能看孙悟空到底翻了几个跟头,看哪个娘娘最好看,然后就是对外面戏文场子各式各样的吃食感兴趣了,买几串“油汆货”(方言),买些瓜子,看伯伯捏糖人,饿了买个茶叶蛋,香喷喷的…在外面玩久了就会溜到内场来,看出来个什么人物了,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就兴冲冲的跑出去,和小伙伴们接着玩……总之一刻不消停,直到大人叫了回家去,还舍不得离开。
不过,这种记忆犹新的感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找不回来了!村里的戏文还是时有上演,每回我也都去观瞻,可每回都如此一般觉得乏味!想想,你长大了,周围的时境变了,心境也变了,儿时的同伴也已不在!
有时候看到成群结队的老人和孩子们,我竟生出许多羡慕之情,想想现在的他们,大概都有自己的生活吧,大概都各自奔忙吧!
借用鲁迅的话,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看到如我儿时看到似的那般好戏,不再有我儿时看戏似的那般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