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嫣儿妈咪
春节放假期间,“盘”完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自卑与超越》。
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经典著作。
译者马晓佳在开篇就告诉读者,“恭喜你,遇到了三个人”。
For we except to see an author , and we find a man.
我们本来要读一位作家,结果遇到了一个人。(布莱士帕斯卡)
通读一遍,可能对于读破一本经典著作来讲,并不充分。
我也没有一种遇到了一个人的感觉,也没有觉得获得了什么知识、增加了什么智慧,但是就是觉得和未读前不大一样了。
译者马晓佳是我觉得真的很不错的学者,他在序中的思想我还是很赞同的。
Knowledge comes, but wisdom lingers.
知识来了,智慧却迟迟不前。(阿尔佛雷德丁尼生)
这本没有着意于知识和智慧的书籍,只是让我们好好地梳理了自己,至少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回顾梳理。
甚至在我一边读一遍想的时候,我觉得这对于拥有母亲和父亲这样的社会职责的人而言,是一本好的导入教材。
1.人活在意义的世界里。
青春期的时候,我经常怀疑自己所有做的事情的价值。因为我通常认为,任何一件事情,我都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去做。他们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
2017年开始,“不去做”的这个概念,被中国流行语称之为“丧”。
阿德勒系统地展开了如何对应“丧”这个概念,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
当然,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都非常不同。我们先不探讨为什么会产生不同,先看看阿德勒给我们提出了“人生的意义”的三个纽带的定义。
纽带一: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小星球的表层,而非其他地方。无论我们做什么,所有的行动都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回答。
这一点非常应景今年的贺岁电影《流浪地球》,为了保存和发展人类文明,我们是其中的一份子,什么是必须、应当、可能和可取之事,是需要每个人思考、努力和行动的。
作为人类而诞生的每一个人,不是一条草履虫,也不是一棵树,更不是一片云彩,而是作为物种“人类” 而降生的,那么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这个降生的个体无法选择,需要在人类的意义下存活,不管他/她愿意与否。
这一条纽带让我联想到生育这项职责,我觉得能生很多孩子的母亲和父亲,都是在为人类文明创造福音,这种福音大于家族的利益、大于对于个人的利益。
纽带二:个体人类不是唯一的人类成员,还有其他人,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个体的弱小和限制,使人类无法单独完成庞大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一个人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连接。
这样的陈述,赋予人生的意义就是“合作”。合作何其重要,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尽管冲突不断,但是我们无一不是在合作的驱动下,实现了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全球需要合作,所以有了联合国;地域需要合作,所以有了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合作形式;国家需要合作,所以有了全民万众一心;家庭更需要合作,所以有了男耕女织。你说这些合作有什么意义吗?我们也可以不合作,但正是因为合作,才爆发出了超于单体创造的财富和文明。换言之,合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武器。
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从小就培养合作精神。这是使命,也是义务。
纽带三:人类分两种性别而存在。个体和生命的存续也必须要考虑这件事。爱情与婚姻的重要问题,就是这条纽带中最重要的问题。任何男女都无法逃避。
我原来不能够体系地理解为什么两性问题如此重要,也不大理解为什么家庭中的两性问题对年幼的儿童会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读过这本书以后,会站在人类生存的角度上去认知这样一件事情。以及,这件事情带给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简单总结下,上面叙述的三条纽带,他们带来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
一个和谐的社会人(现在意义定义下的),他会学习、然后习得如何处理好“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因此,他会认为生活是需要去创造的,它充满了机会,也没有无法弥补的失败;他会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然后解读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关心他人”(注意,这个不是傻子一样的思维),他会用宏观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周围,赋予自己和事件“我做的事情对大家有用,有所奉献,有所成就”。
而心理学上认为的障碍,则是跟上述没有很好地get到“生命的意义”的描述是相反的。
2.人生中的不同阶段
很好地理解了上述三个纽带和人生的意义之后,我想对于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仔细聊聊了。
作者将“生命的意义”的三大纽带贯穿于从第2章至第12章的章节中,“合作”“连接”“生活风格”便成了细节的11章中的关键词。
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关注上述不同章节的内容,而作为一个家庭的饲育者的父亲或者母亲,我认为是有必要通读全书的,这是一个基础的生活心灵指南。
拿第3章的“卑微感和优越感”来说,每一个个体不存在完全的自卑,也不存在完全的优越。自卑和优越都是作为量变而相生存在的。那么大量的自卑感是如何产生并且发酵,甚至控制整个个体的,作者通过列举不同的生活案例以及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的人,来为读者解说。
尤其是对于在年幼时期被过度宠溺或者是过度不关心的个体案例,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的靶心。
一个被过分宠溺的孩子,会有十足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从年少时代开始,形成定式,他们解读人生的时候认为,所有的人类和周遭社会方式应该是以满足自我为中心,长大后在对职业的处理中也很少有懂得如何学习和掌握新技能以独立生存。
摊开双手只能说出“我不会”或者是“我无法达到你的要求”的人,其实也是拒绝合作的人。
当然,我的一篇读后感是不能够详细解说很多案例的,但是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能够通过我对书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风格和过往经验,加深我对青春期、早期记忆、两性关系何时可以指导的理解,帮助我的孩子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生存的社会人。
我知道除了理论,也更需要实践。
3.我还有什么期待
本书作为个体心理学的经典研究理论,我认为是三观端正、结果导向合理的书籍。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经典,就是人人称赞但谁也不读的书”,我希望所有的妈妈们能够选择合适的经典书籍读起来,在指导孩子和周围环境相处,哪怕是能够和周围亲戚和谐合作中能有指导,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书是概论丛书,话题范围可以说是非常大,比如“解梦的方法”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延伸概略探讨,只不过阿德勒认为人醒着和梦着不是对立的,而是思想的另一种转化和愿望达成的期盼而已。如果想就专门领域进一步细致了解,还需要寻找专门的书籍继续寻找答案。
下一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在向我招手。
最后,我想说原本我计划今年读心理学的初衷是,寻找自己的答案和解读自己的心灵问题,但是我发现目前为止读过的三本书都给我传达的是如何处理人类关系,或者是个体在人类整体或社会整体的呈现方式。
读得越多,越觉得个体的自我是何其渺小。
希望我能够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好好掌握“合作”“连接”“生活风格”这样重要的事情,也能够传达给我的孩子,告诉她“我们不过是地球上带有性别标志的一个人而已”。
原创文章,禁止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