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的电脑和手机,突发奇想,一个人的人生跟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终极不过都是被关机而已。
从生存的视角出发,就会发现:我们所谓的生存长度,本质是就是让自己开机的时间足够长。
这不正是手机的续航吗。手机为了续航高,就要电池足够大,配置足够高,并要系统定期清理。但无论如何,随着应用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大,运行速度必然就会越来越慢,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关机淘汰,进而选择新配置的机型来服务自己。
类比很有意思,很多事情我们容易陷入其中,被日常的行为,日常的细节给同化,以至于无法逃离现状看清自己的全局,而类比的价值却是可以让自己看其他事物的方式来观察自己。
从类比的电脑手机来看,无论如何,我们终其一生,都逃离不了这“关机”的结果。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延迟”被关机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被关机。
我们如果想不清楚自己,那么就先看看类比的对象:电脑什么时候才被淘汰吧。
电脑被淘汰通常就只有两种情形:
1、启动不起来了。
2、运行速度太慢了。
启动不起来了,这跟简单,通常都是硬件出问题了,导致软件无法运行了。这要类比到我们个体上来说,这不正是指我们的身体吗?启动不起来了不就是我们身体老有问题么,今天这儿不舒服,明天那儿又出问题了。
再来看运行速度太慢了,这更不难理解,计算机的配置老化,加之装上的应用太多,磁盘内存空间又太少,更为重要的是当前运行的软件还一大把,开展微信qq,开着游戏和博客。这老牛拉破车可不就是速度慢吗。这类比到我们的个体,不就是注意力碎片化吗,总是贪婪的接受各种信息,创造各种刺激,但对于生存能力的专注投入却难以自律。
这就是我们被淘汰的源头,配置太低,速度太慢。必然就会被淘汰。计算机如此,人生也逃不过。
适者生存不是一句空话,从生存的长度来看,我们比的是耐力而不是一时的刺激,今天的年轻人就会成为明天的老配置。而看看自己已经是386了。在如此的现状之下,要让自己的生存宽度加大,并没有什么绝招,就两条:
1、提升自己的身体健康质量。
2、不做老顽固,专注个体成长学习,定期优化自己。
好问题就是好答案,解决这问题并没有特别难,难的是每个人为了长远生存的主动自律能力。
无论是健康的获得方式还是专注生存成长的学习能力,都先需要放下即刻刺激的本能放纵,向远方看,看自己如何可以更持久安全高效的运行未来的生存应用。
持续专注自律的为这个目标而前行,就可以让自己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来腾出更多的空间,运算能力来运行符合自己长久生存的算法。
终究,老配置也可以焕发新光彩。不怕配置老,就怕专注学习少。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