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29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千古名句,言简意赅,不译。
【注释】
“知”,音义皆同“智”。
“惑”,糊涂,疑惑,分辨不清。
【评析】
“智、仁、勇”是儒家的三达德,是儒家仁德的三个组成部分。仁所以成义,智所以明义,勇所以行义。三者缺一,则仁德不成。故有仁德者,亦必兼有智勇者也。
“仁”是孔子之道的核心,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宗旨。仁就是与人为善,与天地万物为善。仁者乐道安仁,不会因一己之私而心生烦恼。正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故曰“仁者不忧”。
有了“仁”的宗旨,还要有实践仁的方法,这就需要对实践仁的各个路径进行理性分析,明辨其中的是非善恶,进而做出最有利于仁道实践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义”,能明“义”就是“智”。智者明是非善恶、知进退取舍,是故“不惑”。
“义”不能自行,必要由人行之。人能明“义”,并不等于人即能行“义”。因为行义往往要面临很多困难,需要面对利害得失甚至生死的考验,所以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力量,亦即所谓的勇气才能不被困难吓倒,此非勇者而不能为,故曰“勇者不惧”。但并非所有人在“义”的面前,都能如勇者般割舍对利害与生死的计较,是故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古时常有省略偏旁的通假字,这在《论语》中也并不少见。本章的“知”就是“智”的通假字,故“知者不惑”实乃“智者不惑”。有些人很喜欢顾名思义,以为“知者不惑”就是“掌握了知识就能不糊涂”。但有知识却并不一定就不糊涂。实际上,历史上多的是糊涂透顶的“饱学”之士。他们真假不不分,善恶不辨,最终不但祸及自身和家人,还连累整个中华民族惨遭浩劫!这些人中有谁是“掌握了知识”就不糊涂的呢?可见,“知”并不能使人不糊涂,唯有“智”才可以。因此,我们应当做“智识分子”,而不要做“知识分子”,更不要做“掌握了知识”的“糊涂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