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闻名这本路遥先生伟大的著作,但一直未来得及真正与它面对面对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品读,似乎渐渐明白它的书名为什么叫做“平凡的世界”,作者本来想描绘的其实就是一种平凡的、真实的乡村生活,加上中国时代这个大背景,就成为了这本巨著。
从读书的过程来讲,作者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其间数多个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在我的脑海中跃跃显现。我认为最厉害的便是其中的细节描写,真是淋漓尽致,仿佛在剥一只橘子,剥到它的水汁留完。我想这是因为作者的亲身感受、真实经历,才能把著作完成的如此宏大吧。
“以小见大”贯穿全书,已村庄中的变革观中国时代的变化,以城市、农村中人物心理、见识的变化来展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例如,我们都知道安徽省小岗村在1980年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以为在一段时间后,全国的形势也改变了,可没想到国家的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地方有很大的难度,就像双水村一样,在许多年之后才改变过去落后的、错误的生产劳动方式。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时,黄土高原上才出现了相互贩卖的小本生意,双水村中的年轻人才敢走向外面的大世界去,去看一看真正广阔的天地。
书中着重描绘孙玉厚一家人生活状况,展现其子女成长的经历。生活困难,劳动艰苦,矛盾重重。上学与不上学的矛盾,务农与外面闯荡的矛盾,分不分家的矛盾,与谁结婚的矛盾,思想自由与生活现实的矛盾。孙少安如果继续接受教育,他的一辈子就不会困顿在土地上,可能会与前沿思想相碰撞,当个领导,在大城市安家,与润叶结婚。那都是假如,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啊,心系土地,心中装着一家人,没有其他的念想,使生活的光景变的更好起来便是他最大最大的愿望。孙玉厚的大女儿兰花也算是宅心仁厚了,一个人过得并不好,一个女人受很大的劳苦,一直接受家人的帮扶,但她朴实,醇厚,依赖她的丈夫,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农村中的女人,这是她的归宿也是她的命运。思想的解放,时代的变化,促使青年们的脑袋里有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想法。孙玉厚的小儿子与小女儿便是这样的,少平与兰香接受新知识的洗礼,不再希望自己像祖祖辈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外面的大世界才是他们所真正向往的嘞。
不管他们之间是勾心斗角,还是利益相争,我都认为他们是善良的,他们是中国千千万万的黄土地上生活的一群人。他们的要求很少,只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如愿,他们希望在伟大的祖国光辉照耀下“奔向小康”。 孙少平无法与润叶结婚,让我替他忧愁、哀伤。情投意合,两小无猜,有共同的话语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而田晓霞的死更让我大吃一惊,我想他们是应该可以继续下去的啊,他们的情感是培养在新时代的基地之上啊,是高尚的。同时,我也无比为孙少安觉得悲伤与叹惋,也同时敬佩他积极向上、不忘记继续前行的精神。生活真是折磨人的小妖精啊。书的结局,不,可以说它没有结局,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想象空间。但尾声是悲哀的,秀莲因为数年的过度劳累而留下病根,这是办砖厂、建学校的光荣与金钱无法弥补的;少安为了保护其他工作人员,挣扎在生死线上,虽然最后没有生命之危,但年轻的脸上却永远留下一条深深的伤痕,那是生活的利剑;润叶无法忍受精神的折磨,在青春年华逝去的日子中重新与断了双腿的丈夫走在了一起……世事变化,读完最后一句的我,心中的一口气持久呼不出来,是不顺畅的。是看着这些人悲喜交加,是思考这剩下的人未来的命运,是感慨作者倾注了多少的心血来描绘出这样一幅“史图”。
感谢作者把我们带入那个真实的时代中去,把我们带到这群朴实的农民们的身边,让我们感同身受岁月变迁而变化的一切。一代人的历程,几代人的成长,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时间段。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孙少安了。因为他是主人公的原因,在其身上着墨较多。我觉得他好像没有缺点,读书很多,思维开阔,善良正直,敢想敢做,是新时代新发展的农民形象。或者他已不是一个农民了,他是有城市户口的人。他的坚强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始终没有被劳苦所打败,甚至在劳动中发现光亮,并借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让我们抱着这本书来怀念路遥先生吧。怀念曾经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