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光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寿光拖配厂曾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却在盲目扩张的浪潮中迅速陨落,其兴衰轨迹令人唏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寿光拖配厂的高光时刻。彼时,农用三轮车市场势头强劲,行业需求旺盛,拖配厂精准抓住这一机遇,成功成为福田、五征、时风等知名主机厂家的配套供应商。依托稳定的合作订单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企业快速积累了大量资金,规模和实力也随之不断壮大,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制造企业。
然而,手握资金的拖配厂并未坚守主业、稳步发展,反而走上了激进的扩张之路,甚至涉足完全陌生的领域,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为了扩大业务版图,拖配厂决定跨行业进军轮胎制造领域,接手了已倒闭的山东莱明特轮胎有限公司,并利用其“双马”商标,成立了山东双马轮胎有限公司。
但这次跨行业扩张从一开始就充满隐患。由于接手的轮胎生产设备老旧,生产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极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拖配厂缺乏轮胎行业的管理经验,新成立的双马轮胎内部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种种问题叠加,使得双马轮胎仅运行了不长时间便被迫停产。
停产之后,原轮胎厂的员工需要分流安置,大部分被安排到拖配厂。但拖配厂主营的机械加工业务以男工为主,而轮胎厂员工中女性占比极高,这些女工难以适应机械加工岗位的工作需求,不仅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反而大幅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为了盘活设备资源,拖配厂又尝试在卧铺乡重新组建新的“双马轮胎厂”,但此时企业已深陷困境,新厂未能扭转颓势。
与此同时,拖配厂自身的主营业务也遭遇严峻挑战。此时拖配厂已改制为华星机械有限公司,主打产品农用三轮车“方向机”面临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入该领域,市场呈现“多家竞争的局面”,产品利润大幅下滑。更致命的是,主机厂家为降低成本,开始采用招标方式采购部件,面对激烈的竞争,华星机械提出“让利不让市场”的口号,不惜以低价争夺订单,导致产品进入无利甚至微利时代,企业现金流逐渐紧张。
雪上加霜的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决策失误,资产或明或暗的流失等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境。尽管华星机械最终停掉了持续亏损的轮胎厂,试图集中资源挽救主业,但此时企业的经营漏洞已无法弥补,市场份额不断流失,资金链彻底断裂,最终走向了倒闭的结局。
从高光时刻的行业配套主力,到盲目扩张后的凄凉落幕,寿光拖配厂的兴衰警示着所有企业,扩张需理性,跨界有风险,唯有坚守主业、深耕核心竞争力,做好内部管理,才能在市场浪潮中稳健前行,否则,扩张有多疯狂,结局就可能有多凄凉。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