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生来自于真正的自立。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自立”,父母要拥有“不管教的勇气”,一种“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教养方式,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亲子关系,才能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与帮助。
表扬与批评
表扬
父母期望通过表扬激发孩子做事的动力,但表扬导致的问题就是孩子一旦得不到表扬,就会失去行事的主动性,成为一个不被表扬就不好好努力去做的孩子。例如,孩子是否捡起地下的垃圾取决于周围有没有人会表扬自己,没有表扬就不去做,这就是表扬的问题。
父母惯常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予奖励,“你如果考到多少分或者第几名,我就怎么样”,父母经常用各种许诺诱惑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转嫁了学习的责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学”,甚至将“学不学习”当做一种威胁父母的手段。其实,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好成绩,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一种价值感的体现,父母分享孩子的喜悦就好,无需再加额外的奖励。
在《内在动机》一书中,也提到了同样的观点,奖赏会伤人。表扬在激励孩子的同时,也在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而且还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内在动机的关键是要让孩子自己成为行为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纵的“棋子”。
批评
父母往往认为批评能够令孩子听话,即使没有看到孩子行为的改变,父母依旧深陷批评的泥潭,希望通过更加严厉的手段使孩子有所悔改,而实际上批评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也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大多时候孩子都知道自己被批评的原因,但如果做好的事情不能赢得父母的回应,他们就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企图通过被批评的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阿德勒认为,每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都在努力争取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所以,孩子之所以怎么批评都无所改变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批评获得父母的关注。
批评也许会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仅仅是迫于父母权威压制的屈从,为了逃避父母的指责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因为害怕父母而变得听话的孩子会变成消极被动且懦弱。
父母试图通过批评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对小的孩子,父母缺乏耐心解释;对大的孩子,父母缺乏耐心陪伴。缺乏耐心,使得父母失去了管教孩子的尺度,批评只会破坏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一旦变得疏远,父母再想帮助孩子就会变得很难。
所以表扬和批评都不是行之有效的教养方式,要做到有效管教,首先要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接纳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重视,而父母不自觉的就会对孩子寄予各种期待,提出诸多要求,用自己理想中的孩子来评判现实中的孩子,孩子总是活在父母的否定之中,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致使很多孩子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努力。
父母要学着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要意识到孩子身上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跟理想有一些差距,但这个孩子是自己生命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人,不要把自己的理想或希望强加给孩子,要学着发现这个小生命本身的可贵。
陷入教养的窘境,是因为不懂得爱孩子的方式和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只要有勇气改变一直以来跟孩子的相处方式,教育就不会那么痛苦。但改变很难,因为对于父母来说,接纳本真,大胆放手,默默守护往往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信任
能够感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力量。而父母往往会因为孩子年龄尚小,经验不足,不相信孩子具有选择的能力,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的责任,既不相信孩子也不尊重孩子,父母阻止孩子犯错实际上是转移了本应由孩子自己面对的人生课题,这种强加的干涉就是骄纵。
信任并不是不能提供帮助,而是建立在孩子主动求助的基础上的。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是孩子必须具备的能力,父母的信任对孩子是一种祝福,孩子只会在父母的关注和守护中做得越来越好,所以,孩子的责任应有孩子自己来负,父母要相信孩子具有面对自己人生课题的能力,孩子在犯错和勇敢承担后果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有力。
尊重
父母无法替代孩子成长,孩子的责任要有孩子自己来承担。父母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可以理解,但是为了有效干预,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即使孩子在知识经验上与父母有一定的距离,但从人的意义上来讲,都是平等的,孩子也不喜欢被人俯视,父母要真心为孩子的人生考虑,光凭一腔热血地说教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要使孩子愿意与父母谈论任何人生课题,父母首先必须尊重孩子,对孩子平等以待,无论孩子是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都不要不容分说地训斥孩子,必须冷静对待,重新审视孩子,孩子终有一天会独立并离开我们,我们要努力地与孩子友好相处,这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是为时候孩子的独立蓄积足够的人格力量,每一个温情的瞬间都是帮助孩子逾越生活苦恼的助推力。
父母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并能够泰然处之,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坚不可摧与,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向父母求助,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父母也才有做工做的空间,给予孩子及时适当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