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座山,叫喜马拉雅,有一群人,叫做喜马拉雅的守护者。他们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登顶珠穆朗玛峰。因为,他们是高山向导,一群特殊的登山者。
这几天读完了《喜马拉雅的守护者》一书,当合上书页的时候,留在珠峰的灵魂还在漂泊,内心的激动还未平静。
也是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有一群人,叫“高山向导”。他们来自西藏高原,都是西藏本地人。一群年轻的小伙子,从入学“西藏登山学校”开始,经过严格的高海拔登山专业训练,作为业余登山者的向导,主要就是攀登国内的喜马拉雅山脉,最终以实现客户登顶珠穆朗玛峰为最终目标。2008年奥运会,一群专业高山向导、一群专业修路人、一群专业补给队员、一群临时被中央电视台培训的高山向导的一部分人作为的专业摄影,成为了护送火炬登顶珠峰的英雄。
说起修路,是因为珠峰海拔8000米以上,由于气候多变,去年安装好的路绳和路标都已经毁坏,必须每年修复,以保证当年登山者安全登顶。这些专业修路人员是从专业向导中选中的更为优秀的人组成,因为,他们登顶珠穆朗玛峰是没有任何路标指引,没有任何安全绳的!他们才是了不起的幕后英雄!
整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修路向导,就是这样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向导坠落的故事,一个就是客户死亡的故事。
第一个讲的是一个高山向导在带领客户攀登珠穆朗玛峰登顶后,在下撤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客户带的安全绳有一条已经出现了磨损,为了客户的安全,高山向导把自己的绳子和客户进行了交换。在下到6000多米的时候,一个断崖的地方,向导的绳子突然断裂了,只听到他最后一声绝望的“啊”~,手里紧紧攥着那根断了的绳子,瞬间就从海拔6000多米,直接坠落到了5000多米!落地的时候,因为巨大的撞击压力,眼球崩裂弹出,落在几米外的雪地上,大脑因为巨大的膨胀压力,直接把头盖骨击得粉碎,殷红的鲜血撒满了雪白的地面……一个在5000多米大本营的美国人(准备登山的客户)目睹了整个过程,顿时决定马上离开,再也不想登山了。
这就是高山向导的工作,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客户的安全。客户或许一辈子只登顶一次,而高山向导每年两次(春秋)要和死神面对面。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客户,40岁,江苏人,只登过黄山,就来登珠峰,也没有进行任何的高山适应性训练。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登山许可。但他说自己是足球运动员,体能很好,一定能登顶。当然,在他的极力坚持下,他确实登顶了珠峰。但在下撤的过程中,下撤到8500海拔的时候,由于体能已经严重透支,导致急发高山脑水肿和肺水肿。他就在实现理想之后,长眠于最接近天堂的地方。8500是高原救援无法到达的高度。高山救援的极限是8000米以下。8000米以上,由于气压稀薄,风大,天气变化多端,直升飞机无法到达,而使得救援的成功性成了零。
攀登这样的高海拔山峰,必须均匀分布自己的体力。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人在看到峰顶就在眼前的时候,往往登顶成了最有诱惑力的,很多人往往在荣誉和生命中选择了前者。等到登顶后,体力已经严重透支,往往在下山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高山病,从而长眠于8500的高度。
可,尽管如此,又有多少人能放弃就在眼前的峰顶?这就恰恰应验了佛教的预言:一个人不能经得住诱惑,就会被诱惑吞没。
在大自然面前,人不能藐视一切,更不能不自量力。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才是最明智的。
登一次珠峰,为期60天左右,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只剩呼吸的行走,一半时间在等待珠峰好天气的到来。简单到有些乏味的生活,让来此攀登的人有了更充分的时间静静的倾听自己的内心,这或许就是登山给登山者最好的犒赏。
每次进山都要与死神对视,攀登途中难免路过遇难者的遗体,然而却让他们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