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超过百年的今天,读起他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文字,依然会热血沸腾,这本由刘小川所著的《鲁迅传 于无声处听惊雷》书,真的越看越着迷。
它增强了我要读鲁迅全集的迫切感,在中国,有资格出全集的作家是不多的,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横眉冷对面前的所有敌人,用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唤醒国民,是一生都在战斗的革命者。
学生时代在课本上看到的鲁迅先生,总是穿着深色的长袍,留着浓密的胡须,严肃地看着镜头,看似一位古板的老先生。
在作者的介绍下,第一次知道,原来先生的童年是那么快乐,当我们只是孩子时,谁还不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天真烂漫、无畏无惧呢?
全书中,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就是:童年快乐,是通向一生幸福的唯一桥梁。
而先生美好的童年,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长妈妈,即先生儿时的保姆,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有对她比较详细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出先生对她深深的怀念,我想,有这样一个不是阿妈,胜似阿妈的可爱之人在身边给你讲有趣惊险的故事、在你耳边唠叨关切,童年怎会不温暖呢?
还有一位便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即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他师道尊严,质朴为先,惜物为先,知耻为先,有教无类。面对孩子的奇思异想,他从不打压。
作者认为,如果不是先生儿时的无稽调皮得到了尊重,那么他后来的运思、运笔,不可能那么凝练而灵动。
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孩子是可以被允许撒野,释放天性的呢?可能更多的像是大人手中的面团人,被随意捏造,却无可奈何。
所以,在儿童教育方面,作者的很多观点是有借鉴意义的。
后来,先生家道中落,从繁华到破灭,像极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经历,这样巨大的生活落差,没有令先生萎靡颓废,反而促使他持续地深思,所以,先生痛苦而漫长的精神探索,起于十三岁。
这样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当时身处深渊的国民乃至国家。
我们都知道,先生是弃医从文的,之所以做出以一支笔作为武器对抗黑暗和丑恶的决定,是因为先生看到了群众的麻木、冷漠、愚昧、软弱,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国将不国,又何以为家?
这让我想到了《双城记》中,巴士底狱即使被攻占,贵族阶级遭受重创,底层人民翻身做主人,可是最初的人性早已被污染,如先生所说:“奴才当主人,会比主子更能摆架子。”
先生笔下的阿Q,不是创作出来的一个虚幻的人,而正是旧中国时代人心丑恶,愚昧无知的代表。
为了消除国民的劣根性,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先生从未放弃过努力,从未放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