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和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我总是不喜在年幼的时候读经典,一来阅历不足无法理解,二来不够资格。想想过去翻的经典也不过是《骆驼祥子》,论起马尔克斯、福楼拜之类,当真无甚了解。但是中国的教育似乎很喜欢让小孩子去读四书五经,读名家著作,或许真有神童能全然领悟也未可知,我自知是做不到的。
所以红楼之类,到现在也未读过。说笑起来,大可托辞未及沐浴焚香,不敢染指。虽然我一向不同意以年龄论大小,然而年龄大多可估量一个人阅历的深浅,毕竟有些事,吃的盐不够分量,是品不出来的。
活着就是一部不见生死读不懂的书。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年轻的福贵是犯了不少错误的,甚至我觉得就算妻子家珍离他而去也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可能都是需要时间慢慢走向成熟,懂得责任。而像福贵那样,在失去全部田地的时候,才懂得家才是人生的意义,也就恍惚之间全活明白了。
可能是太过幸运,有不离不弃的妻子,有懂事的孩子,还有一直心疼自己的老母亲。这个家从来没有放弃,哪怕是看不起他。所以在另一方面,福贵又是充满着不幸的。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相继离开人世,最后只有自己。
活着,怎么更好地活着,引人深思。在利欲熏心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为了追寻更多的物质生活,而把身边的人都忽略了。我们想以后再回报他们,可是世事无常啊,人说走就走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余华先生在创作时注入了大量的时代背景: 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当凤霞难产死去时,感到时代的悲凉;当有庆被抽干血时,感到人性的难以预测;当家珍离开人世时,感到疾病的冷漠;当二喜被水泥板所夹时,感到承担家庭的不易;当苦根吃到被撑死时,感到贫穷的无奈。读完才发觉,自己还是个孩子,生活会予你想要的希望,也会给你想不到的幻灭,迫使你跌宕在不可预知的喜怒哀乐中。悲剧会折磨你,摧残你,最后成功把你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
一个人,看过了那么多场生离死别,送走了那么多人,对于自己的临终时日,也会顺理成章地接受吧。当时代熄灭了光影,社会紧闭起眼睛,穹顶天外定会有无数怨灵的哀嚎,所有的振聋发聩都将指向人类最根本的生命夙求---一活着!
命运和现实演了一出双簧,落泪的偏偏是戏里戏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