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另一个我
第一节 潜意识中的我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
意识(露出水面部分),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水面以下部分),不能觉察的心理现象。前意识(海平面),严防死守的稽查官。
荣格理论:
本我,人格中的生物性部分,由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非道德的快乐原则。自我,人格中个体性部分,以身份认同感或自我意识来表示反应本我欲望,受超我控制。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本我像个百无禁忌的小顽童,自我是中规中矩的中学生,超我像严厉的老师。弗洛伊德形容这三者关系为,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俄狄浦斯期(3-6岁),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生殖期(基本与青春期重合)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比如说小岛是意识,偶尔露出的礁石是个人无意识,海床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有四类原型。1、人格面具,公开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2、阴影,人格中隐藏起来的,被压抑下去的部分。3、阿尼玛(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阿妮姆斯(女性身上的某些男性特征)。4、自性,能潜在的把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和内容都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
情结:
一般由早年的创伤、情感打击、道德冲突等结合所形成的。人天生具有自卑情结,不是变态,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原因。
生活中的潜意识:
梦的解析,梦是愿望的达成,一般来源于最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一个或几个事实,我们可以通过释梦窥探心灵的内部。
潜意识痕迹:
失误往往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潜意识想表达的内容。遗忘也有潜意识的因素在里面。
强迫性重复: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后,会不自觉的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原因来自于生命早期被阻碍的欲望和挫败的渴望,哪怕成年后得到了满足,却依然感到饥渴。
第二节 解读内在模式
依恋与自我发展:
孩子同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一般有四种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案例型、矛盾型、回避型、紊乱型。依恋关系并非终生不变,它与个体对变化的敏感性相关,与环境中是不是存在可替代父母的稳定人物有关。
投射与投射性认同:
投射是指将自我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意念投射给外界的某个对象,并非蓄意为之,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一般有四种类型,权力投射认同、依赖投射认同、讨好投射认同、情欲投射认同。
自恋:
有人认为自恋是毛病,对其进行批判;有人认为自恋是好事,比自卑好。适当的自恋被认为是有自信、有吸引力的象征。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不健康的,称之为“自恋性神经症”。科胡特认为,自恋是一种借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跟我那个、保护的真实感觉,有“自体客体”一说。
显性自恋的人觉得全世界自己最重要,别人没了自己就不行,夸大,表现自己。隐性自恋的人也有权欲和夸大性幻想,但内心的空虚感和无力感让他们对于这种幻想感到羞愧和内疚。健康的自恋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自恋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心理模式,曾奇峰有三条标准。1、持续夸大。2、唯我独尊。3、渴望赞美。
第三节 保护自我的盔甲
心理防御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自我在解决那些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时所使用的全部策略。防御机制不是病,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使用时有个人特点,与成长经历和重大生活事件有关。防御机制的使用是无意识的,由不得我们。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
一般把防御机制分为四级,1、自恋性。2、不成熟的。3、中间型或神经症。4、成熟的。
常见的防御机制有:
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歪曲。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有:投射、分裂样幻想、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疑病。
神经症防御机制有:压抑、合理化、退行、置换、反向形成、情感隔离。
成熟的防御机制有:升华、利他、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