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如果有一个小孩子,大家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孩子身上,而且交谈的内容也容易围绕娃展开。
“孩子怎么不叫人,是不是害羞呀”
“你家宝宝是不是胆小呀,见人老躲。”
“这孩子这么疯,在学校里老师管得住不?”
……
七大姑八大姨犀利的目光不仅得盯着单身大龄青年,还见缝插针的盯着这些淘气的小屁孩。
拜托,你才见过几次我儿子,就给他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
拜托,你才第一次见我女儿,就给她戴上无法无天没人能管得住的帽子。
过年各种聚会的这些坑娃的大坑,怎么才能避免?
第一大坑:不叫人=没有礼貌
有些孩子好像很懂礼貌,见到熟人或者家长让打招呼都会很有礼貌的say hello。
而有些孩子好像总跟家长作对,让家长很没有面子。
有时家长会逼着孩子叫人,还会在当场教育孩子:
“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真是不懂事。”
“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这真不能怪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来看,都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2岁到4岁左右的孩子,其认知水平还在自我阶段,就好像我行我素的感觉,虽然处于社交敏感期,但是并不代表就可以像大人那样社交。
况且,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只见过几面的亲戚朋友,对孩子来说,就相当于是陌生人,孩子不叫人,是还没有准备好。
因为不认识,他的小脑袋瓜在高速运转,识别并试图记住这个人,也许下次你再介绍时,宝宝就会自然的打招呼了。
当然,对于两三岁的娃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儿子点点就是这样的“没礼貌宝宝”。
自从儿子会说话(一岁三个月开始会说话)以后,身边的邻居就会经常逗他,让他喊人(宝贝两岁之前和我生活在乡下,村子里的邻居们都特别爱逗他)。
但是他从来没有被威胁或者诱惑过(不叫人就把你抱走或者你叫我婆婆我给你糖吃之类的),从来没叫过人。
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微笑着告诉他这些威胁和诱惑都不是真的,没有谁能把他从我身边抱走。
然后告诉儿子这个人是谁,跟我们家是什么关系,我是怎么称呼的,他应该怎么称呼。从来也没有因为他不叫人而觉得丢面子而生气。
当然,村子里也有和他差不多的小朋友,嘴巴特别甜,我还远远的没到跟前,就侧着头甜甜的喊我“姑姑”。
突然有一天,儿子主动和坐在路沿上晒太阳的太爷爷打招呼了。
我一下子释然了,原来每个孩子的认知的发展和心理发育有着不同的节奏,我们在静待花开的时候,只需要用爱来浇灌就行了。
每个孩子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外向自来熟,有的孩子内向喜欢自己呆着。
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一定要去尊重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所谓的面子而去伤害这个幼小的心灵。
第二大坑:不表演节目=没出息
花式炫娃的主要内容就是当众表演节目。
“宝贝,快给爷爷奶奶背个唐诗。”
“来,宝乖,给阿姨唱个幼儿园学的歌。”
“闺女,来给大家跳个舞。”
如果孩子满足了你的虚荣心,你肯定忒有成就感。
你们炫房炫车炫年终奖炫世界游,都太low了,我直接炫下一代。
如果孩子扭扭捏捏不肯去表演,或者演着演着忘词了,小脸憋得通红不知所措,你估计当场就要发飙了。
我觉得这真是成年人给娃挖的一个超级大坑。
一个成年人也不见得就愿意在一群人声中表演,更何况一个从来没见过这种阵势的小娃。
也许,有的孩子愿意成为众人的焦点,唱歌跳舞博得阵阵掌声。
也许,有的孩子就喜欢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玩玩具或者看绘本。
尤其在这种以比娃为谈资的场合,你千万要稳住,不要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自己娃的自尊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他们在这种场合被贴上没出息的标签,是会产生会强烈的羞耻感的。
在童年,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会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风向标。
“爸爸妈妈都觉得我没有出息了,我是不是真的没有出息呀。”
孩子幼小的心里没有了依靠,只有无边无际的深渊。而且这种标签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我从来不主动让儿子去给别人表演什么,只是在别人让儿子表演而孩子不愿意或者不理睬的时候,我会如实的说孩子会这个或者不会这个。
记得两岁半的儿子有一次在玩冰箱上贴的数字,拿了一个“5”拿给了姥爷,姥爷问他:“你送给我的是几呀?”
“5呀,这个是5。”
在一边的姥姥就直接说:“肯定是猜对的,你认识这些数字吗?”
儿子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自己玩自己的。
我知道,刚才他肯定听见了姥姥说的话,只不过他的小脑袋瓜还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只好选择了回避。
我赶快帮他回答:“宝贝肯定是认识这个数才拿过去的,十个数字里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
儿子然后就拿了一个“4”跑到我身边,“妈妈这是几?”
“这个是数字4。”
看吧,小朋友的耳朵可真管事着,他把听到的别人说的关于他的话都在大脑里进行加工,区分利弊。
我也见过特别有表演欲的小朋友,多见于女孩子。
家长让唱歌就唱歌,让跳舞就跳舞,让背诗就背诗……
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心里落差,看别人孩子多能干,自己娃啥都不会。
无论你是唉声叹气还是眼神黯然,都会给自己孩子错误的暗示。
所以,在这种场合,尤其是有那么一两个小朋友是万人瞩目的焦点的时候,你一定要hold住,在心里默念“我儿子\女儿也有优点,每个人都有长处有短处,我不能拿我儿子的短处去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
第三大坑:不分享=自私、小气
亲戚家的小朋友来你家做客,你很热情的拿出你孩子的玩具让亲戚家的小朋友玩。
这时候你家孩子又哭又闹,过来抢玩具,还喊着:“这是我的,这是我的。”
你肯定又生气又觉得没面子,于是你用家长的权威“制服”了你的孩子,他\她独自躲到小屋里哭去了。
看似一切平静了,其实你真的错怪孩子了。
他不分享玩具、绘本或者不让小朋友和他一起看卡通片,都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就是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一般孩子在2岁左右就开始进入这个阶段。
如果平稳度过,孩子拥有了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品的快乐,才会渐渐去探索物质背后的精神,从而进行交换和分享自己的所属物质。
这个阶段,孩子会给自己的东西命名“我的”;会出现攻击行为;而且在自己物品被父母强行拿给别人时会情绪不受控,大哭大闹。
我记得儿子两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在小区花园拿了一辆火箭炮车玩,有一个小哥哥拿他的小汽车要和儿子交换,儿子同意了。玩了一会儿别人的小汽车,儿子想交换回来。
但是那个小哥哥不愿意还给他,拿着他的火箭炮车跑走了。儿子在那里急得哇哇大哭,我告诉他,妈妈一定会给你要回来的,阿姨(小哥哥的妈妈)也会给你要回来的。
后来经过好一阵子交涉,才要了回来。
从此以后,在小区里见到小朋友,儿子再也不交换玩具了,分享交换的萌芽就这么被扼杀了。
我也从来没有强迫过他和小朋友分享或者交换玩具,都是去征求他的同意。如果他不愿意交换或者分享,我就不再干涉了。
到现在三岁多了,和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会交换或者分享玩具,和不熟悉的或者不喜欢的小朋友仍然不会去交换或者分享。
看到一篇文章说,成人都没有说把自家的车自家的房和别人分享,为什么小孩子就要和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绘本呀。
我觉得说得很对,在大人眼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玩具,但是在孩子眼里就是孩子的“车子、房子”呀。
如果你家孩子刚好处于物权敏感期,或者亲戚家的娃刚好处于这个阶段,家长不要参与,相信孩子能解决好玩或者看的问题。
大人一旦参与,无论是站在哪个孩子的立场,场面都将是一团糟。
甚至有的亲戚会当面说你的孩子“小气、自私”,作为家长,你千万不要掉坑里,给亲戚解释孩子的物权意识和安抚亲戚的孩子就好了。
孩子于我们,并不是用来炫耀的作品,而是一场成长和自我成长的修行。
如果在热闹的公众场合,别人给你的孩子贴了标签,请你一定要抛开面子,站在孩子的立场,替孩子说句话。
这便是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这便是对孩子不含诱惑的深情。
否则,这些不经意间的伤害,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