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听音乐,被推荐了《心意难平》。音质很差,翻了下评论发觉《青衣》是部口碑不错的电视剧。搜了下发现它的原著小说评价也很好,毕飞宇的作品。找了《青衣》来读,读了一会儿发现开篇的作品是《玉米》,第二篇才是《青衣》。但已经开了头,便也读了下去。
是不太熟悉的乡土题材——暴露了基本没怎么读过获奖作品。读了一会儿,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伴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和熟悉。结尾过于突兀,又去搜了下发现有三部曲。于是干脆拽来整部来读,翻到第二部《玉秀》吃惊不已——大概就是那种很久以前听的歌突然有一刻知道名字了的感觉。然后就这么一根线,拽出了太多。但那个时候太小,还不懂分析和归纳,而且对现实没有感知力——书里的文字仿佛是某种铁锈或者废弃的钉子,是扔在那里的某种死去的东西,你读不出来任何东西,只是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还是年纪大了读会好一些。
这几天七零八碎的读了一些作品,有些是真的是读的生不如死——比如《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像是世界末日遇上石器时代」,还有石黑一雄的一些作品。石黑一雄的作品会比较明显,看这种小说,隐忍和压抑总是时刻有的,主题的表现也很委婉。但《玉米》这样的作品就很痛快,但也有隐忍和压抑,甚至更难受,因为是那种泥土中扎下来的隐忍和压抑,配合那种洪荒而原始的欲望和矛盾,表现力是惊人的。而且文笔是真的很有功力——我知道自己大概永远写不出如此有生命力的句子——直接粗犷而又在理,是粗砾的石子,被咯到了又觉得痛快。
因为是一根线——牵出了那时读的太多作品基本都是关于情欲的——青春期的勃发、通奸和偷情无处不在的性的交换。小学就接受了性教育,还是特别搞笑的绘本——还记得男主人公名字叫狄得夫——所以应该没有很大的好奇,甚至母上还会特意把科普书直接放在书架上——她知道我一定会去翻。但家中一摞摞的《小说月报》,我当时大概真的都是当小黄书读的。
那些作品——印象比较深的是在稻草堆上的——记得那篇男主的感官描写仿佛是躺在棉花上,然后是坠入云彩,很精彩的一段描写,如梦如幻。我那个时候可能最大的愿望就是躺在稻草堆上,虽然我不相信它根本会那么软。那些细腻的情欲描写,到处都有。海边的,田野的,都市的,梦境中的,蓬勃而张扬,无处不在肆意生长。
如今再读这篇小说读出了很深的可悲。那时候性是女性的生存价值、谋利手段——甚至几近于存在的表现方式。儿时读了也不觉得有什么,比如玉米用口交换取玉秀去粮食收购站的工作——现在明白震惊点在哪里了——他们是夫妻啊,为什么做什么都像交易。
后来反应过来本来这场婚姻就是交易而已,那么一切都是不平等的。以及一切女性的物化差不多都在这本里了——那种可悲自贱的心理,都可以理解但读到了还是很震惊。很感谢这个时代——你知道对于身子既看重又充满不在乎的矛盾心理状态是多么令人绝望么。
但觉得很好的点在于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水平的问题还是读得少,如果读日本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获奖作品都觉得要么是沉重的可怕要么是荒诞的可怕。你看中国的现代文学获奖作品就很真实——沉甸甸的真实。而且情欲的表现比日本的自然——上节的研讨中大家都没理解出《水滴》里这突兀的同性爱抚和突如其来的高潮究竟是什么意味和写作目的。更不要说哆啦A梦那篇荒诞的无处不在的自慰……而你看中国当代的很多就很直接——你至少读的懂。
当然我也根本就没有读过多少作品。
最后想跳到玉秀把孩子生出来的那一段。
「玉米揪着头发往下摁了一把,玉秀的脸仰起来了,玉米疯狂地问:“谁的?”王连方在玉米的身后说话了,王连方说:“玉米,别问了,反正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最后一刻了,还是没忍住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