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阔别多年的发小聊天,我们聊研究生的价值,聊院子里人们的闲言碎语,聊哪家家长又怎么怎么样,当然,也聊了和我们渐行渐远的其他伙伴。
我的发小有很多,全是女性。一个在三年前结了婚生了孩子,我叫她秋;一个在高中毕业后因为成绩不理想,家里人觉着学费太贵,读书有没有什么作用,就随家人进厂了,明年在厂里升职经理,月入过万,我们叫她“老锭”;一个在荆州一所二本院校读书,明年和我一起毕业。现在也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成为了培训班的校长,把自己的事业经营的“完美”。我们叫她“苗姐”;一个香港城市大学一年制硕士研究生,2021年6月毕业,我们叫她“老威”。四个发小,加上我“老媛”。五个人。在这五个人中,从小到大我是成绩最差,家境最清寒,性格最开朗的那一个。老威最漂亮,成绩最好。老锭字写得可以开印刷厂了,喜欢历史。秋和苗姐是懂事较早的,可能是因为年龄较我们稍大一些,所以,秋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早早出去务工挣钱,而苗姐也选择了现实的道路,在高中就开始自己开淘宝店自己挣钱。
记得小时候,家这边还有河底清晰可见的蝌蚪,河岸两边绿油油的草地,在结什么果子的季节就有什么果子,在冬天雪也会按时报到... ... 时代改变后,什么都变了,人也变了。我们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四个人都是爷爷奶奶养着长大的,其中老锭,老威和我是在一个村,都姓“郭”,房子的分布大概是三角形。小时候因为我的成绩倒数,村里的大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无意间打击我,甚至伤害我。老威家的家长也不让她和我们一起玩。影响最深刻的是每次放学回家,只要能够看得着她家的房檐,她就会快马加鞭的往前走,离我们至少二十米远,现在想来,何其搞笑。
老威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但不是最幸福的。今天去她家嗑瓜子聊天,聊到村里的人最是喜欢将各家孩子做比较,这家孩子学了什么专业,以后可挣钱了,那家孩子学的专业出来之后还是只有出去打工,这家孩子高中毕业都挣了这么多钱了,那家孩子真厉害都读研究生了... ... 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先为自己祷告几分钟,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愿回家的原因之一。农村的人,嫌贫嫉富,闲言碎语,看不得别人好,喜欢比较爱面子。这些是不争的事实,并不是我的杜撰。在大人眼里,读书是为了挣钱,找工作。我不否认的确如此,对于农村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快的捷径。譬如,农村孩子所选择的专业如果不能变现,反之去学一些艺术类的,那无疑对于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我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家人们都期盼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赶紧找个工作,过年回家就讨论这家那家孩子的工作。大人们都希望孩子们以后从事教师或者公务员的职业,或许在他们眼里,世界就只有这两个职业是好的。当然,个人觉得这与他们的思想密切相关,他们都是辛苦了一辈子的劳动人民,没有学历,只有一技之长支撑日子的维持。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寄托便是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最好是“铁饭碗”,不想让孩子们吃苦受难,但其实,这恰恰是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老家的人的思想已经禁锢,我们已无法动摇,能做就是做好自己,按照自己的目标,走自己的路,不用去听外界的质疑,和所谓的贺喜。
读书是为了什么?龙应台曾说:“孩子,我让你读书是为了让你有更多的选择”。是的,读书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是对于农村而言,我们能有多少的选择呢,不是没有选择,而是现实让我们没得选,这些现实是父母老了,父母没有退休工资,从小的积累不够,勇气不够... ... 但说到底,这些只是借口,路怎么走,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也取决于你自己。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劝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