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乃是盈满整个世界的一种作用力。但凡有人置身于爱里,凝视着爱,那么世间众人便不再是劳苦恣睢的蝼蚁。
Hello!大家好,我是阿盛~
继续分享孙瑞雪老师的《在爱中成长》。前面两篇推文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阅读:
《在爱中成长》
孙瑞雪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24年7月 版
第三章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本章开篇,作者引用了《小王子》中小王子与狐狸的故事,以此来说明 “建立联系” 的内涵。
狐狸向小王子阐释了 “驯养”(亦可称为 “建立联系” 或 “建立关系”)的过程:即通过投入时间相处,彼此相互了解,进而逐渐在对方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经由这个过程,他们将变得独一无二,于彼此而言变得 “特别”。
接着,作者援引马丁・布伯的关系理论,进一步阐明 “生活就是关系”。
在布伯的理论体系中,关系绝非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或是功能性的联结,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相遇,一种深刻理解与共同存在的状态。
“个体以完整的自我和对方相逢,其间不存在任何中介、预设条件或是目的性。此种关系是临在的,也就是说,它发生于此时此刻,不受过去经验亦或是未来预期的影响 —— 这样的关系被称作‘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
唯有通过“我-你”关系,人们方可体悟到生命的完整性与丰富性。
“人存活于爱之中。这并非一个比喻,而是确凿无疑的真理:爱不会依附于‘我’,以图将‘你’内容化、物化;爱存在于‘你’与‘我’之间。”
“爱,乃是盈满整个世界的一种作用力。但凡有人置身于爱里,凝视着爱,那么世间众人便不再是劳苦恣睢的蝼蚁。”
“这是一种挣脱,一种超越,是唯一且相互的见证;于是,一对一的关系便得以产生 —— 它能够施加影响,能够提供帮助,能够进行疗愈,能够施行教化,能够实现升华,能够达成救赎。”
“孩子和妈妈的联结是关系的开始”
以布伯的关系理论为基础,作者进一步阐述了 “孩子和妈妈的联结是关系的开始” 这一观点。
“婴儿以完整的自己与妈妈相遇。”
“婴儿处于完全临在的。”
“婴儿与妈妈的关系为其打开了他与世界的大门:婴儿透过妈妈的爱与照顾,建立起最早的他与他人的关系;在与他人关系建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外在环境的关系,最终建立与自我的关系。”
“儿童常见的心理创伤”
在“儿童常见的心理创伤”这一章节中,作者归纳出了两种主要的心理创伤类型,分别是遗弃性创伤和吞噬性创伤。
对于儿童而言,特别是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所经历的创伤和情感伤害通常围绕着两种基本的情感需求展开,即被爱和被接纳的需求(与遗弃性创伤相关),以及发展自我、表达个性的需求(与吞噬性创伤相关)。
“儿童形成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接下来探讨 “儿童形成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这一话题,作者特意指出,这是我们教育中所欠缺的部分。
在此,作者以一个例子阐释,大人是如何使孩子丧失自我存在感的——
若一个孩子迟到了,老师让其站在教室门口,并在全体孩子面前斥责道:“谁让你迟到的?你已经迟到多少次了?你给我站到那儿!”由于恐惧、羞愧……等情绪,在孩子身体里的自我感与存在感会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而此时,在他的身体里,老师的形象变得无比的大,迟到带来的恐惧感和羞辱感也愈发强烈,而他生命里的自我部分却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权威的恐惧以及对特定情景的恐惧。在心理学中,自我消失感被视作最为恐惧、可怕的处境。“
在此,我们并非认为那个迟到的孩子经历一次自我消失的体验,就会陷入如此严重的状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容易感到恐惧。当父母的情绪盖过孩子的感受时,就可能引发人格障碍,因为持续发生的情况会累积出一种特定的生命状态。”
为何当下有如此多的人存在心理障碍呢?作者认为就是“因为他的自我不在了,所面对的事情就被夸大了,仿佛铺天盖地般涌来。这种感觉在童年时期便已形成的,所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无论话语多么严苛,只要孩子的存在感依然存在,就不会出现问题。反之,若你的一句话让孩子的存在感消失,那将是最为严重的问题。”
“母亲的爱,是孩子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存在、体会幸福与美好情感的源头。”
“为什么爸爸要爱妈妈”
接着作者分析了“为什么爸爸要爱妈妈?”
因为孩子情感世界的发展全然源于家庭,父母的关系犹如孩子的一面镜子。若爸爸妈妈站在一起,孩子位于父母前面,便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在此种关系中,孩子成长的背后就存在两个极为坚实的后盾,这后盾并非金钱和房子,而是爱与支持。
有了这样的后盾支撑,孩子的成长将会较为顺利,因为后方安全可靠,孩子的注意力能够安心地投入到自我成长与探索之中。
反之,若家庭关系错位,例如母亲的 “伴侣” 变为孩子,而父亲极少参与孩子的成长,使得母亲与孩子形成相依为命的关系,便会引起家庭及个人发展方面的问题:
其一,孩子可能因缺少与父亲的亲子关系,在性别角色、情感表达以及社交互动等方面难以实现平衡发展;
其二,孩子或者会过度依赖母亲,在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决策能力等问题缺乏良好发展;
其三,母亲可能因承担过多责任与压力,在心理与情感健康方面出现问题。
“在此关系中,孩子承担了父亲的责任,会认为母亲的幸福与未来应由自己负责。未来当孩子面对自己的婚姻时,一旦放开母亲的手,与自己的伴侣在一起,便会产生罪恶感。”
另一种家庭结构是:母亲极为强势,站在最前方,孩子与父亲在一起,孩子会演变成了“妻子”的角色。孩子或许会承担过多的责任与压力,原因是他们被迫扮演了一个不符合自身年龄的角色。
“以上两种家庭关系皆为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健康的家庭关系需要考虑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平衡以及相互支持。爸爸妈妈应当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并且尊重彼此的意见与感受。”
作者特别强调:关系也会遗传。因此,拥有健康、平衡、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要检视关系中权力属性的界限”
同时“父母要检视关系中权力属性的界限。”
父母不应夸大自身权力,也不可总想着去教育孩子。爱孩子,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每个孩子来到家庭,皆如一份礼物。他们有自身的使命与活着的意义,既非父母的使命和意义,也非社会的使命和意义。倘若孩子不能活成自己的模样,那便沦为了工具。”
“越能成为自己的人,天分越高;越能成为自己的人,自我意识越强。我们的目的并非培养适应社会的人,那只是附带的结果。成为自己的人,可以成为社会的任何一分子。”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妈妈陪伴并疗愈患有重度抑郁且有自残、自杀行为的初中女儿的经历,令人感慨万千,心中满是酸楚:
亲子关系既坚固又脆弱,它既能成为孩子脱离困境的救命稻草,也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想起当初女儿向医生诉说自己在学校的遭遇后,医生说道:“即便你无数次从坑底努力向上攀爬,却又无数次被踢落,但总归要找到那棵救命稻草。”
女儿的回答让医生陷入沉默,也使我泪流满面。她说:“所有的稻草都被他们剪断了。”
老师,一个并非十分亲近、也非日夜陪伴之人,都能将孩子打压得无助且看不到希望。倘若剪断救命稻草的是父母,那么孩子该向何人求助?又还能向何人求助呢?
——Eileen《抑郁后,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也让人不禁思考,难道父母不应该天然地与孩子站在同一阵线吗?然而,令人悲哀的是,有众多父母或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逼迫孩子疯狂内卷的教育体制及老师站在一起,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
已有如此多自杀的中小学生,还有挤满孩子的精神病科,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让家长们警醒吗?
生活即关系:
“我们诞生于关系之中,
亦在关系里茁壮成长;
我们于关系中收获幸福,
我们也在关系中历经痛苦;
我们在关系中获得健康,
却也在关系中造成创伤;
我们在关系中寻觅到自我,
同时也有可能在关系中迷失自我。
关系,已然成为我们生命核心之所在。“
原创首发于公号:阿盛的绘本王国。
作者简介:阿盛的绘本王国,读书、写作、带娃、丰富的学习资源,分享育儿知识,喜欢就关注吧~